> 大灣區

廣州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 實現灣區“心聯通”

粵港澳大灣區正加速互聯互通,共建全面開放新格局。11月23日,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6屆全球年會在廣州開幕,由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廣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承辦的IFF圓桌會議“如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專家學者和國外投融資專家,聚焦金融合作、科技創新、規則銜接、市場資訊、管理制度等重點領域,圍繞促進粵港澳三地合理分工、協作和更好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展開研討。

互聯互通是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進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重要前提。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切實抓好推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這個關鍵環節,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是基礎和前提,要攜手港澳打造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實現灣區“心聯通”,從根本上推動港澳與內地共建共用,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

設施“硬聯通”

南沙打造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

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各項要素快捷流通的先決條件。隨著一大批交通基礎設施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快速交通網路正加快形成,南沙也逐漸邁向大灣區中心舞臺。

去年9月廣深港高鐵開通,從南沙慶盛高鐵站出發直達香港西九龍站只需要30分鐘,今年4月南沙大橋建成通車,為大灣區互聯互通打通了新的動脈。11月17日正式啟用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首期項目,將聯合香港、深圳建設大灣區郵輪母港群。未來3到5年內,還將有廣州地鐵18號線、22號線、深茂鐵路、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使用,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

交通基礎設施的連接是前提,如何通過交通迅速將産業、資本集聚,同樣成為了論壇的重要議題。國家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劉勇表示,國開行通過設立專項融資資金,用於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內基建項目,鼓勵灣區內企業發行債券,通過這些方式促進大灣區內資金流通。

南沙的資訊聯通也不斷取得新進展,國家超算中心(“天河二號”)南沙分中心已累計為170多個港澳及海外團隊提供數據服務,還建設運營了國際IPv6根伺服器,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數字經濟、建設離岸數據中心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南沙明珠灣畔,一座規劃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國際金融島正悄然崛起,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已落戶,僅4個月就招標了117億元基建投資,未來將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樞紐職能,打造成為國家金融業改革創新及對外開放的試驗示範區和新高地。11月24日,位於國際金融島的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將正式動工,南沙要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金融路。圍繞建設金融業試驗示範窗口的目標,南沙將著力建設金融服務重要平臺,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探索跨境金融改革創新,著力發展航運金融、科技金融、飛機船舶租賃等特色金融,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這是南沙立足未來的思考。

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強化産業發展的協同聯動,南沙正逐漸成為大灣區機遇之城。

機制“軟聯通”

南沙加強與港澳規則銜接

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城市群最大區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大背景下進行,粵港澳三地法律制度各有特色,粵港澳大灣區面對三地不同制度的整合,規則對接是粵港澳大灣區制度整合的必經之路。

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長王振民表示,大灣區建設就是為了優勢互補,不斷增加“一國兩制”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既發展壯大11個個體,又充分提升大灣區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灣區經濟體和城市群。劉勇則號召在大灣區內成立智庫,為大灣區內機制體制創新、頂層設計、貨幣流通等提供支撐力支援。

廣州提出,在制度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對照先進、學習先進,加強與港澳制度規則銜接,推動各類試點率先在南沙取得突破,形成更多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而南沙,正率先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規則對接,促進大灣區制度型開放”為目標,對粵港澳三地的規則銜接問題進行研究,為南沙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範基地形成理論、政策研究成果支撐。

南沙希望推動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産業創新互融互促,著力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高品質發展模式。自貿片區掛牌至今年9月,南沙累計形成457項改革創新成果,90項創新成果屬於全國首創或率先。截至目前,南沙自貿片區42項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104項在全省複製推廣,196項在廣州市推廣實施。自貿片區掛牌以來,南沙註冊企業由8400戶增加到119499家,增長近14倍。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蔡朝林表示,南沙正以“灣區通”工程為牽引,建設與港澳規則銜接示範基地,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南沙通過首創“香港通”和“國際營商通”,香港和全球投資客足不出戶就可以註冊企業,又在全國率先推出商事登記確認制,在澳門頒發了國內首張離岸自助列印的南沙營業執照。南沙還推出了“大灣區國際人才服務窗口”,可提供90多項事項“一站式”辦理,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目前,我們正借鑒香港自由港理念,依託全球溯源中心、國際優品分撥中心和全球報關服務系統等重大項目,探索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新路徑。”蔡朝林表示。

灣區“心聯通”

著力打造“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

11月19日,廣州南沙發佈共有産權人才住房申購公告,這意味著廣州首批共有産權房正式接受申購。首批共有産權人才住房只面向區域內重點發展領域緊缺型人才、港澳青年開放申購。

讓人才安心就業、創業,住得安心是前提。目前南沙已建立覆蓋港澳人才的“共有産權房+人才公寓”住房保障體系,制定人才公寓建設規劃,已規劃配建人才公寓超過30萬平方米(約3000套),其中首批332套已投入使用。未來3—5年內,將配建1萬套人才公寓,為各類人才提供優質“宜居”服務。

為大灣區人才築巢引鳳,力爭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當前,南沙著力打造“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加快形成人才和科創資源集聚“強磁場”。

磁場同樣吸引了一洋之隔的陳賢帥博士。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的陳賢帥,當被問到研發及創業初期曾遇多地拋出繡球,卻為何結緣南沙時,陳賢帥十分感慨:“南沙區政府針對落戶、研發、經營等不同發展階段,設置相應的獎勵或補貼等政策扶持,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全生命週期的支援,也給予我們這種歸國留學人員提供了創新創業的機遇。”如今,他創業小有成績,已成為廣州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主任、廣州市健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南沙高端領軍人才。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南沙有針對性地面向粵港澳人才築巢引鳳,搭建粵港澳人才協同創新平臺。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郭凱提出,除了線下吸引人才流通,大灣區還可考慮建設“虛擬灣區”,讓紐約、舊金山、東京的高科技和産業人才能夠借助網際網路,為同一個項目貢獻力量,構建虛擬試驗地。

進入到全面創新發展階段,高水準的創新型人才對良好生態環境有更高的需求,優質生態環境品質更有利於吸引創新要素集聚。可以説,打造優質生活圈,提高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生活水準和幸福指數,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內容。南沙不斷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務,引進了英東中學、英國修仕倍勵學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等一批優質項目,加快佈局港澳子弟班、子弟學校,前不久,又集中落戶了美國林肯中學、斯坦福中學、英國威爾森中學等9所國際知名中學和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等高端醫療項目,加快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規劃建設國際(港澳)人才社區和青年人才社區。

蔡朝林表示,南沙將充分發揮自身的多重優勢,積極推動國家新區、自貿區、大灣區建設協同創新、同向發力,全面加強與港澳合作,加快構建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提升科技創新、國際航運和創新金融等門戶樞紐功能,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打造宜業宜居宜遊的國際化濱海新城。

■動態

廣州南沙國際綠色技術創新基地啟動建設

11月23日,廣州南沙國際綠色技術創新基地啟動建設。廣州南沙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與諾貝爾可持續發展基金、綠融(北京)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創設廣州南沙綠色科技創新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內容主要包括創設廣州南沙國際綠色技術創新基地、成立“綠色科技創新發展投資基金”等。

基地將針對智慧增材製造、新材料、環境治理以及新能源四大領域,依託諾貝爾可持續發展基金在海外的技術及資源優勢,支撐和促進綠色技術轉移轉化、領先技術本地化以及南沙高端科技産業發展,提升南沙在全球綠色發展、綠色金融、綠色科技的影響力。

合作三方計劃推進首個合作基金——“綠色科技創新發展投資基金”。該基金將創新利用“平臺+基金”模式促進先進技術引進與轉化,推動資本、技術、産業的深度融合。(記者 柳時強)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廣州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 實現灣區“心聯通”)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