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延安用“城市雙修”為城市治病

修復後的延安,城市與綠色交匯融合。

核心提示

■ 生態修復:市區綠化覆蓋面積近2.4萬畝,綠化覆蓋率達到41.85%,建成城市公園62個、口袋公園20個,每人平均綠地面積35.3平方米,2018年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5天。

■ 城市修補:延安先後實施了71個改造項目,總投資204.6億元,徵收1.45萬戶,動遷4萬戶16.1萬人,徵收房屋面積200.1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105億元。

家住寶塔區二道口的袁龍江是個土生土長的“老延安”。42年來,他經歷著延安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為自己家鄉驕傲的同時,袁龍江卻覺得,延安“病了”。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依然激蕩在心裏,但隨著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寶塔山被水泥森林吞噬,延河水乾涸污染,完全沒有了昔日的威嚴莊重和氣勢磅薄。

轉機發生在2017年,這一年,延安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按照“生態延安、聖地延安、幸福延安”的三大目標,延安重點推進了九大類工程,用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對準“城市病”,下了一劑猛藥。

生態手術:賦予山河氣質

李先生的家在寶塔區文化溝路水利小區,離延河河岸只有500米的距離。他習慣每天吃過晚飯後都到這裡來鍛鍊。這兩年,他眼看著延河邊上大批棚屋和成堆的垃圾漸漸消失,河岸越來越綠、河水越來越清。荷葉亭亭,野花飄香,延河從以前印象中的“一道水溝”變成了家門口的“生態公園”。

如果説在其他地方建立“生態公園”有七分難度,那麼到這裡就變成了十分難度。延安市城改辦規劃用地科的魏超然説:“延安的生態底子極其脆弱,建成區中地處生態敏感區域的面積佔比高達60%,再加上樑峁縱橫的河谷型特點,生態修復難上加難。”

面對這樣嚴峻的生態環境現狀,延安市以“三山兩河”的綜合治理為抓手,將“生態”搬上了“手術臺”。

“三山兩河”區域位於延安老城區的城市中心,是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和延河、南川河的總稱。長期以來,“三山”不同程度存在山體地質災害隱患,迎坡面裸露、周邊棚戶區密布。“兩河”河道雜草叢生,水環境較差。原本優美的山水盛景,卻長成了老城區臉上的“黑瘤子”。

治理“黑瘤子”要對症下藥。“三山兩河”的病根就是“人”。延安市強力推進山體居民搬遷,僅“三山”區域就完成棚改投資17億元,累計徵遷房屋28.55萬平方米,騰出生態用地332畝,又在2650畝的主體區域中推進山體公園建設,補植適宜樹種,逐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態景觀;在“兩河”流域,完成了23.42公里的河道疏浚工程,清理淤泥110萬立方米,治理河道7.5公里,綠化河長18.8公里84萬平方米,建設了河灘公園及13公里漫行步道,用綠色再現了“巍巍寶塔山、清清延河水”的壯美景象。

“三山兩河”為“手術針線”,延安縫合山水,修補生態,打造了“河流+山體+公園+綠道網”系統建設。截至目前,延安市區綠化覆蓋面積近2.4萬畝,綠化覆蓋率達到41.85%,建成城市公園62個、口袋公園20個,每人平均綠地面積35.3平方米,2018年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5天,“聖地藍”成為一張亮麗名片。

重慶遊客彭樺以前在延安生活過13年。青山披綠、河水清澈的新延安給了他一個驚喜:“原來住在延安時,一起風,滿街黃土;現在藍天白雲,站在市區就能望到南山,真是太美了!”

文化藥方:擦亮紅色名片

“印象中的聖地延安漸漸消失在高樓大廈中。”3年前,在遊覽完西北局舊址後,袁龍江嘆了口氣。

繁華的南大街上,有一個跟周圍的商業區格格不入的建築群——西北局紅色革命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與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合併組建,是1942年9月至1947年3月西北地區黨、政、軍、群的最高領導機關。如今的西北局舊址,作為國務院確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層層疊疊的賓館、住宅樓和商業街壓得透不過氣,周邊備受蠶食,舊址保護迫在眉睫。

按照拆舊、建新、增綠、補缺原則,延安對症下藥,開出了一系列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景區內外立體綜合“藥方”。

首先是給遺址“治胸悶”。以西北局革命舊址為中心,延安市拆除棚戶屋建築,徵遷房屋4.3萬平方米,動遷群眾2037人,改造面積22.5萬平方米,完成了遊客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

緊接而來的是生態綠化修復。延安針對片區土質疏鬆、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先後實施了山體加固、植被恢復等工程,在對現有山體精心保護提升的同時,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植樹和種草相結合,利用多種陡坡立崖綠化技術,完成了破損山體和黃土裸露地區的修復,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修復窯洞46孔、瓦房3座,重現了西北局舊址的自然風采。

這只是一個縮影。“延安的革命舊址多達445處,這些舊址在微觀尺度上漸漸地消失在高樓大廈之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城市設計研究分院高級規劃師王飛説,“被賓館、住宅樓和商業街緊緊地包裹著,在城景相爭中被步步蠶食,旅遊交通不便利,聖地風貌不突出。這些都是延安大部分革命舊址存在的共同問題,保護聖地迫在眉睫。”

為此,延安市把嚴了老城區建設項目審批,集中實施了寶塔山、棗園、楊家嶺、西北局等十大革命舊址保護提升工作,確立了中心城市核心保護區多拆少建、革命舊址周邊只拆不建,打破革命舊址、歷史遺跡單一保護局面,將革命舊址保護與城市建設改造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為革命舊址文物保護騰出更大空間,推動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的交織融合,還市民一個“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革命聖地。

生活診療:提升居遊品質

在南門廣場,安瀾門已經復建完成,周邊廣場已作為城區最大的廣場供市民娛樂休閒。

“原來這裡都是舊房子,交通擁擠,寸步難行。站在這邊連寶塔山都看不到。”市民劉濤告訴記者,“現在每到晚上,大家都會聚集在廣場上,欣賞美輪美奐的寶塔山夜景,好愜意!”

“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的修補,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過去延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三個詞來形容就是“不夠、不大、不均”。為了解決“三個不”,延安開出“生活診療單”,將拆遷騰退用地絕大多數用於城市生態恢復、基礎設施、活動空間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佈局,補齊民生短板弱項,讓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延安先後實施了71個改造項目,總投資204.6億元,徵收1.45萬戶,動遷4萬戶16.1萬人,徵收房屋面積200.1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105億元。

聚焦群眾關注的城市堵點、痛點、難點,延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新建、改擴建城區中小學校、幼兒園24所,增加學位1.3萬個;持續推進中心城區交通綜合整治,拓寬城區易堵道路8處,改造交叉路口4處,充分利用山體腳下和公共空間,修建停車場、停車樓19處,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建成一批生態停車場;整合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衛生廁所86處,新建市區旅遊衛生廁所186座;根據服務輻射半徑,合理布設農貿市場、便民市場23個,建成社區服務中心36處、共用餐廳13個、養老日間照料中心17處、物流配送中心14處,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推進智慧社區建設,逐步形成“15分鐘便民生活圈”;整合地下地上空間,更新了一批水電氣熱供應和通信管網,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0.5公里,新建了一批市政道路、橋梁隧道、污水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實施了建築外立面改造、廣告牌匾統一、桿線整理入地等一批城市景觀風貌管控提升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供給、提升城市形象。

在一系列“診療”後,長期困擾群眾的上學難、出行難、買菜難、如廁難等操心事、煩心事得到有效解決,群眾在“城市雙修”中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行走在延安城區,延河繞城而過,兩岸綠樹成蔭,寶塔山巍巍屹然,山體蔥蔥郁鬱,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一座座地標性建築拔地而起,一批公園、綠地、廣場相繼建成,聖地延安的城市面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改變。一個充滿健康生機、全國人民心目中的美麗延安正款款而來。(記者 申東昕文/圖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延安用“城市雙修”為城市治病)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