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漢中之音”(3)
2 “桄桄皇后”許新萍
許新萍本名許淑萍,漢中城固人。新中國成立前,漢調桄桄在漢中很是紅火,小小年紀的她自幼便喜歡聽這種曲調。那個時候,經常是戲班子走到哪,她和小夥伴們便跟到哪。
有一次回家晚了,父親生氣地對許淑萍説:“你這個孩子,這麼愛看戲,啥時把你送到戲園子唱戲去!”沒想到不久後,父親的話便應驗了。南鄭縣新民劇社(南鄭劇團的前身)來城固招人,許淑萍被選中。當時已經是新中國成立,她便改名為許新萍。那時候的她並沒有想到,自己一輩子都會跟桄桄戲結緣。
當時劇社裏最美且紅的男旦叫張金鳳,扮相美、身材好,只是嗓子較啞。許新萍非常喜歡看他演戲,因為他把潘金蓮演得最好。張金鳳的藝名是“紅櫻桃”。許新萍跟著張金鳳學了不久,當時的劇社裏便有人開始稱她為“小紅櫻桃”,這給了她莫大的鼓勵。
1956年,是許新萍一生演藝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個年份。這一年,16歲的她得到了一個在西安人民劇院演出的機會。上臺前,團長擔心她緊張,不斷在幕後鼓勵她:“別害怕,大膽地唱!”結果許新萍上臺後,一開口全場便掌聲雷動。演完之後,台下的歡呼叫好聲更是一波接一波,這讓已經卸了粧的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登臺謝幕。
回憶起人生中的這一刻,許新萍仍然很自豪:“就是在那一天,我有了一種衝動,一輩子都要幹這行!”
此後的人生,因為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許新萍的演藝事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甚至在“文革”期間一度中斷,但這些並沒有影響她對於漢調桄桄的熱愛。
改革開放之後,許新萍獲得的榮譽越來越多。1983年,她曾經當選為中國劇協陜西分會理事,連任三屆;所獲來自各個單位和團體的匾額無數,上寫“梨園花魁”“桄桄皇后”等等。
上世紀90年代初,許新萍退休,但只是名義上的退休。每逢重大活動,南鄭劇團依然會請她出來。一場戲下來,儘管受累無窮,但台下掌聲響起的那一刻,她便覺得值了。
3 讓桄桄戲成為漢中的一張名片
2006年,漢調桄桄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從演員到劇團都有了明顯變化。即使這樣,對於如漢調桄桄一樣的戲曲搶救時間已經很緊迫。
在此之前,由於市場化改革是主流,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南鄭縣劇團被推向市場,徹底失去了依靠。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如漢調桄桄一般傳統的精粹,完全交給市場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
十幾年的市場化試驗,讓以南鄭縣劇團為主要傳承載體的漢調桄桄幾度式微,劇團也好幾次面臨解散的困境,直到2009年張昌文的到任。張昌文本來在南鄭縣黨校工作,因為喜歡漢調,被組織上派過來擔任團長之後,馬上開始著手寫調查報告。排演新戲、選拔新人、建設新場館、收集古籍資料等等任務,全壓在了張昌文的身上。
問起為什麼要保護漢調桄桄,張昌文説:“保護一個劇種,便是保護一種文化,而文化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我相信,只要你願意付出,就能延長一種文化的生命力。”
事實上,張昌文的夢想早已經開始實現了。2009年以來,在南鄭縣委、縣政府的支援下,劇團演員工資由每月480元提高到1500元,2011年後再次調整到3000多元;2014年,劇團搬進了政府修建的新劇場;從張昌文上任伊始一年演出30多場,到現在一年演出100多場,演員們的演出機會越來越多……
2015年上半年,張昌文推出的新編漢調桄桄歷史劇《韓信拜將》被省委宣傳部確定為重點扶持文化精品項目;2016年10月,帶著新排出來的漢調桄桄《御史還鄉》,張昌文和他的團隊來到石家莊,省外首秀贏得的滿堂彩令他信心倍增。
但漢調桄桄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許新萍現在最擔心的便是漢調桄桄的人才傳承問題。“現在團裏的男演員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因為待遇的問題;另一方面,漢調桄桄的學習是一個很漫長也很專業的過程,特別對於男生,要求其嗓音上具有一定的天賦。”因為缺男演員,很多時候,在演出全本戲時,不少本應屬於男演員的角色,便由女演員反串了。
即便如此,張昌文依然表示,希望將桄桄戲打造成漢中的文化名片。“讓人們提及漢中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漢調桄桄。”張昌文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楊柳
(原標題:古老的“漢中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