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裡,每天都在演繹著精彩。
4月18日至22日,省委書記林武,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率山東省黨政代表團赴江蘇、浙江、上海學習考察,深化溝通交流,加強務實合作,攜手共促高品質發展。
這是一次開闊視野、更新觀念之行,也是一次對標先進、學習取經之行,亦是一次招商引資、開放合作之行。
5天時間輾轉兩省一市,走訪企業、考察園區、交流合作、見證簽約,代表團行程安排得滿滿噹噹。大家表示,通過此次學習考察,更加深切感受到了蘇浙滬創新創造的澎湃活力、敢闖敢試的濃厚氛圍、勇爭一流的境界格局和真抓實幹的務實作風,一定認真學習借鑒好經驗好做法,更好推動山東高品質發展。
正合時宜 收穫滿滿
蘇州工業園區,每平方公里GDP産出12億元,形成全國全省首創及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近200項。
杭州人工智慧小鎮,3.43平方公里地塊上,正在集聚一大批人工智慧領域企業和人才。
上海張江科學城,落戶於此的阿斯利康中國總部已經成為阿斯利康第五大全球戰略中心,眼下正積極助力30家上海優秀生物醫藥企業出海。
……
行走蘇浙滬,代表團成員真切感受到創新潮涌。
代表團認為,三省市之所以取得顯著成績,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把脈定向、科學指引。對山東來説,必須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穩紮穩打、踏踏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努力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在山東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這次學習考察,正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學習先進經驗、加快自身發展的實際行動。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山東加快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推進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關鍵一年。
放眼齊魯大地,高品質發展新優勢正在加快塑造。今年一季度,山東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各項指標好于預期,經濟運作持續向好。
企業家對經濟脈動的感知最為靈敏。深耕山東市場30餘年的正泰集團是此次考察點之一,董事長南存輝説:“這些年山東發展勢頭很好,發揮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作用,未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推動高品質發展,山東與蘇浙滬同題共答、同向同行。這不僅需要練好內功,而且需要善借外力、揚長避短、攻堅克難。
這些年,省份之間互相學習考察已成常態。去年11月,山東省代表團赴廣東學習考察,取得積極成果。時隔不到5個月,山東省黨政代表團再次開啟學習考察之旅,主動向優秀看齊、向先進學習,一種“坐不住”“慢不得”的責任感、緊迫感不言自明。
考察中,蘇浙滬展現出的蓬勃生機、開放氣度、獨特魅力,給代表團成員留下深刻印象。大家表示,與先進省市相比,山東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知不足而後進,必須學習蘇浙滬的新觀念、新機制、新舉措。
浙江新華三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于英濤講了一個故事,引發代表團成員思考。在申領杭州市人才補貼時,他從手機端填報到收到補貼款,僅用時1分鐘。“要知道這項工作背後至少涉及6個部門,沒有紮實的數字化建設作支撐是根本做不到的。”于英濤説,“當你還在講‘有事找市長’時,別人動動手指就能辦到,這樣的營商環境誰能不愛呢?”
類似的例子在這次學習考察中還有不少。“差距就是學習的方向,短板就是發展的空間。”代表團成員逐步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此次學習考察正合時宜、收穫滿滿,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格局。只有正視差距,取長補短,把握機遇,轉化優勢,才能勇立時代潮頭。
目之所見,思之所及,學之所以
還記得去年杭州亞殘運會開幕式上,那只點燃火炬的倣生手嗎?通過佩戴者的神經電和肌肉電信號,實現腦和設備的資訊交換,從而識別佩戴者的運動意圖,做出準確動作。走進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代表團作了科技范十足的現場演示,引起大家強烈興趣。
新質生産力,創新起主導作用。此次學習考察的每個點位,都與發展新質生産力聯繫緊密。
紫金山實驗室突破了確定性網路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吉利控股集團掌握甲醇汽車先進技術,發展潛力巨大;先聲藥業、阿斯利康持續研發創新藥物,走在行業前列……三省市強力推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引育,代表團每到一處,都能感受到濃厚的創新氛圍。
省科技廳廳長孫海生對此深有感觸:“這次到蘇浙滬學習考察,感受到了三地創新創造的澎湃活力和敢闖敢試的濃厚氛圍。特別是支援科技創新的舉措實、力度大、成效好,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結合緊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數字經濟是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的支點,正在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
燈火通明、熱浪滾滾,談到鋼鐵廠,很多人會腦補這樣的畫面。但走進寶鋼股份熱鍍鋅車間,裏面卻一片黑暗。在一個不大的集控室裏,4名操作員坐在電腦前,監控各種生産參數。這個由寶鋼股份精心打造的“黑燈工廠”,成為中國鋼鐵行業的代表。
數字化轉型成為考察途中一道耀眼的風景。江蘇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浙江深化“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上海推進城市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效益越來越好。
“我們將堅定‘搶數字時代先機、抓創新發展風口’的戰略決心,實施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鏈‘鏈長制’,統籌推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做強做優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和數字産業集聚區。”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副廳長安文建説。
近日,協鑫光電官宣,其1.71平方米的鈣鈦礦疊層組件穩態效率達到26.36%,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近年來,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突破顆粒硅、鈣鈦礦等新技術,從煤電行業轉型為新能源行業頭部企業。在公司董事長朱共山看來,鍛造新質生産力,應加快生産方式綠色轉型,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綠色低碳轉型是重中之重,與蘇浙滬發展重點同頻共振。代表團考察遠景能源、上海電氣、上汽通用等公司,不僅了解了企業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更堅定了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信心決心。
合作中有特色、學習中有發展、借鑒中有創新,這是代表團在蘇州工業園區學到的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連續8年保持第一,“八連冠”是如何煉成的?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介紹了借鑒新加坡經驗的三個層次,從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到經濟發展和管理,再到公共行政管理,逐步深入。
當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正聚力推進中新(濟南)綠色智慧示範區建設,努力打造中新合作的新典範,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為示範區建設提供了路徑選擇。代表團成員認為,學習借鑒是一個過程,只有把“借鑒”“創新”“融合”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園區的蝶變。
一路走一路看,目之所見,思之所及,學之所以。代表團成員表示,對標先進,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在比學趕超中奮勇爭先,加快推動現代化強省建設。
招大引強 合作共贏
此次學習考察的點,企業佔了絕大多數。寶鋼、吉利、遠景能源、上海電氣、阿斯利康……每一個都是響噹噹的知名企業,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
這樣的考察行程別有深意。
今年春節後首個工作日,山東召開高水準開放暨高品質招商引資大會,釋放強烈信號:山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引進新變數、培育新動能、塑成新優勢。代表團深入知名大企業考察學習,就是尋找合作機會,開展招商引資。
4月21日,濟寧市政府與新加坡金鷹集團簽署年産60萬噸萊賽爾纖維項目投資意向協議書。項目投資110億元,分兩期建設4條世界單線體量最大的萊賽爾纖維生産線,達産後年可實現營業收入104億元、稅收10億元,帶動形成500億級紡織新材料産業集群。
這是此次蘇浙滬之行簽約額最大的項目。這次學習考察期間,有關市縣還與正泰集團、吉利集團、遠景能源、上海電氣集團、中國船舶集團簽約,共簽約15個項目,涵蓋數字經濟、先進製造、能源轉型、“新三樣”、海洋經濟等多個領域,簽約總額419.8億元。
引得鳳凰來,不僅在於滿滿的誠意,還來自於良好的合作基礎。新加坡金鷹集團2005年便在日照投資設廠,旗下的亞太森博公司過去18年27次增資,累計投資額超過420億元。“山東産業基礎紮實,配套能力強,消費增長潛力大,在山東投資非常有價值。”新加坡金鷹集團金鷹中國董事長陳昱廷説。
這次學習考察,濰坊與正泰集團簽署了新的合作項目,合作建設碳達峰試點園區,建成後園區“綠電”佔比將超過40%。“我們將以項目簽約為契機,持續推進新能源資源開發和産業創新,力爭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500萬千瓦。”濰坊市委書記劉運説。
省商務廳表示,此次招引的項目,必將為推動山東産業轉型、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將按照年初會議部署要求,把高品質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增後勁的關鍵舉措,精心辦好37場重點招商活動,引進落地一批高成長性的大項目好項目。
良好的環境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每到一家企業,代表團都認真聽取企業與山東合作的意見建議,拿出實打實的舉措吸引企業投資山東。“我們將樹牢‘讓企業和企業家舒服’的理念、‘依法有法辦、有法依法辦’的理念,主動服務、用心服務、高效服務,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做久。”濱州市委書記宋永祥説。
嚕蘇浙滬同為東部沿海省市,發展各有優勢、各具特色,有著良好合作基礎和廣闊發展空間。學習考察期間,山東省黨政代表團分別與三省市進行座談,山東省政府與上海市政府簽訂深化合作框架協議,會商溝通、資訊共用、深化合作的機制更加健全。
“希望與江蘇在內河航運上深度對接,合力打造山東與長三角地區南北貫通的黃金水道,共同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浙江‘詩畫江南、活力浙江’品牌鮮明,山東‘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深入人心。我們可以聯合開發旅遊産品、旅遊資源,共同推動兩省文旅融合發展。”
“7萬家外資企業在上海投資興業,希望兩省市在貿易、投資、人員往來便利化等方面加強合作,深化自貿試驗區、開發區等平臺聯動。”
代表團抓住每一次交流的難得機遇,促進協同互補、合作發展,在海洋經濟、現代農業、文旅融合、生態環保、人才交流、城市管理等方面達成系列合作共識。
好風憑藉力,風勁好揚帆。代表團成員表示,春天的播種需要辛勤地耕耘,接下來要認真總結先進經驗,強化學習成果運用,加快推進合作事項落實,集中精力做好蘇浙滬之行的“後半篇文章”。
(記者 李子路 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