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博山區山頭街道古窯村,踏著青石板路,仿佛進入了一個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爐火映紅半邊天”的年代。
城市更新行動讓這片沉睡的土地重煥生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從改造老舊小區、實施智慧供熱擴容、地下管網建設,到陸續涌現的口袋公園……博山區正以看得見的速度,不斷優化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環境。
老舊變“新顏”
城東街道的大街社區,曾是20世紀90年代的遺留問題集中地,道路坑坑洼洼、停車位稀缺、基礎設施老化、環境雜亂無章,這些問題如同頑疾,長期困擾著這裡的居民。然而,經過近兩年的精心雕琢,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喧囂的菜市場,如今變身成為文化旅遊商業步行街,吸引了無數外地遊客前來打卡留念。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博山區採取“留、改、拆、增”的策略,既保留了歷史痕跡,又提升了居住舒適度,實現了從“有住處”到“住得好”的完美蛻變。大街衚同裏的錢汝惠老人,談起這一變化頗為自豪:“這不僅是對社區的翻新,更是對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一座城市的更新,不僅體現在拔節生長的高樓大廈中,也瀰漫在溫馨有序的老舊小區裏。2022年,博山區啟動老舊片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致力於改善全區43個老舊片區,總面積達491萬平方米,影響著1803棟樓、6.6萬戶居民,佔比達到全區戶籍總戶數的38.8%。
在改造前,博山區開展了6輪民意調查,廣泛徵求居民意見,確保改造工程貼近民心、符合民意。城西街道鳳凰園社區黨委書記徐艷説:“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驗收,每一個環節都有居民的參與。我們努力將居民的需求和願望融入改造之中,讓小區的功能更加完善。”
據博山區住建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博山區計劃投資9.3億元,對16個老舊片區進行進一步提升改造,涉及817棟樓,改造面積達233.77萬平方米,將有27779戶居民受益。
供熱管網擴容
“一到冬天,我們小區有的屋子暖和,有的屋子冷,能重新改造供熱系統真是太好了。”在峨眉新村片區,居民張先生也對管網改造充滿期待。連日來,博山區將供熱管道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結合起來,對青龍山片區、峨眉新村片區等10個老舊片區進行管網改造。
在青龍山片區老舊供熱管網改造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搶抓進度加緊施工。“我們採取分段施工的方式,保證每一段的更換工作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待新舊管道更替完成後,這些老舊小區將不再‘畏寒’。”現場施工負責人介紹説。
老舊小區供熱管網大多運作年限已久,管網相對老舊,容易出現如跑冒滴漏、閥門開閉不靈等問題,不僅影響居民冬季取暖品質,也增加了供熱管網運作成本,造成能源浪費。管網升級改造後,將有效提升管網平穩運作能力,進一步提高老舊管網供熱效能。
在做好老舊小區供熱管網升級改造工作的基礎上,博山區今年將繼續對集中供熱管網進行延伸擴容,計劃敷設高溫水管網3公里,新增供熱輻射面積60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擴大全區供熱範圍,能夠讓更多居民在冬季住上集中供熱的暖屋子。
智慧供熱系統的完善,不僅提升了供熱效率,也讓居民們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
據了解,智慧供熱系統能夠根據不同氣溫條件準確預測熱負荷,同時,根據智慧供熱預測模型進行精準調控,可以有效解決部分小區因入住率低帶來的熱量分配不均問題。此外,供熱站內的儀錶設施已經與外供單位的熱表進行了系統對接,確保了數據的準確性和供熱效率的提升。
激活城市“動脈”
在城市的發展脈絡中,地下管網如同無聲的“城市生命線”,雖然隱匿于地表之下,卻與市民生活和城市繁榮息息相關。
為根治城市積澇和水質問題,博山區2024年將重點對建成區外的28處排水管網進行整治,計劃改造17公里雨污水管網,並整治超過800處混接點,同時對管網進行全面排查,建立隱患臺賬管理系統。
每一次地下管網的更新,都意味著市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城市安全的加固。2024年,博山區將新建10公里天然氣管網,新增天然氣用戶2000戶,並對老化管網進行改造,確保所有老舊管網得到及時更新,實現“動態清零”。
走進北嶺小區的“口袋公園”,市民劉玲正和姐妹們在樹蔭下拍視頻。她笑著告訴記者:“改造後的公園增設了造型各異的景觀小品、慢行步道、休閒座椅等娛樂設施,真正為我們提供了便捷、靈活、精緻的休閒空間。”如今,形式多樣的“口袋公園”遍地開花,如珠玉般散落在博山區的大街小巷,既激活了城市“動脈”,又滿足了人們對宜居城市的美好期待。
長夏漸盛,萬物初盈。古窯村的石墻上開滿了鮮花,隱藏在巷子裏的老式理髮館依然繁忙……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處處都能感受到城市更新行動帶來的美好變化。“在進行舊村改造的時候,對古窯、老廠房進行保護性開發,對傳統歷史街區進行升級改造。”博山區山頭街道文化和旅遊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娜表示,作為全省第一批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示範項目,古窯村在城市更新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簡單地進行舊樓改造、修修補補,而是城市系統的全面持續升級。出亮點,補短板,疏堵點——在博山區的城市更新行動中,一系列美好的變革正悄然發生。
□本報記者 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