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來自市科技局的統計顯示,青島目前在冊技術經紀人已達1854人。技術經紀人被喻為從技術到産業的“橋梁”和“紐帶”,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催化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離不開專業化高素質的技術經紀人。不斷壯大的技術經紀人群體,就是青島錨定科技成果轉化這一關鍵環節,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共生的縮影。
新質生産力來源於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産業深度轉型升級。只有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中去,才能真正將科技創新轉換為産業創新,將前沿成果轉換為新質生産力。
青島一直探索著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範式。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青島面向産業真實需求,出臺“實實在在”的獎補政策,鼓勵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在産出優質成果的同時實現“就地轉化”;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青島抓住關鍵環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這一“長鏈條”中的每個節點順暢銜接、高效協同,讓單個環節各自的“衝刺跑”轉化成各個環節之間的“接力跑”。
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進程中,青島按下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鍵”,為發展新質生産力鍛造了更加強勁的引擎。去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大幅增長,超過630億元;按照規劃,今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將突破700億元。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讓産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
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坎”,要麼是高校院所“悶頭”幹出來的成果過於“高大上”導致企業用不上,要麼是企業在生産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難以精確傳遞給高校院所,從而導致市場需求與科研供給之間存在脫節狀態,阻礙科技成果轉化。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青島從找準企業生産和産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需求入手,巧妙為科技成果轉化破題。
搭建“對話平臺”,打破資訊壁壘,青島在全國首創了雲端研發中心,通過大數據平臺、工業網際網路等方式,把來自高校的成果、技術和來自企業的真實需求“雲”聚在一起。在大數據的“牽線”匹配下,企業家、技術人員、研發人員可以在雲端進行高效交流,實現供需精準“卡位”。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青島新奧燃氣有限公司的業務正從液態天然氣站往加氫站方向佈局發展。為此,企業相關負責人登錄雲端研發中心,發佈了一項名為“尋找儲備氫能相關技術資源”的需求。記者看到,該需求發佈以後,系統自動抓取了“氫能”“燃氣”“加氫站”等3個關鍵詞為標簽,並在大數據的支援下,迅速為其匹配了30多項新技術,還貼心地給出了提示:來自華商氫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的技術成果匹配度達90分以上。在如此精準的“牽線”下,項目開展自然水到渠成。
在“雲端”,企業可以通過“上雲”連結外部創新資源,專家們的新技術、新成果也有了更“對口”的轉化渠道。截至去年年底,“雲端”已經匯集100多家高校院所、1萬多名專家、7萬多家企業和5萬多項技術成果,對接的産學研合作已推動産品升級310項、工藝改進800項、生産線改造750項。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科技成果落地的“目的地”。以企業為主導、以需求為牽引開展研發活動,近年來,青島不斷強化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出題人”和“閱卷人”角色,推動産業鏈與創新鏈良性迴圈。
面向龍頭企業,青島通過政企共同出資等方式支援它們“挑大梁”,圍繞關鍵産業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推進研發、轉化活動一體化進行。例如,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首個獲批的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海爾工業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已形成4300多個工業機理模型,孵化了160多個AI創新應用,實現了對7個行業共220多家企業的創新賦能。
面向科技領軍企業,青島鼓勵它們發揮原創技術策源地作用,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科研主體一起組建創新平臺,加強研發、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的協同,圍繞重大任務協同攻關。不久前,逢時(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發佈了行業首款具有維持血脂健康水準功效的磷蝦油産品,填補了行業空白。這是企業與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打造研發平臺,不斷圍繞南極磷蝦高值利用開闢的“新賽道”。
産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在這樣的邏輯下,青島正逐步建立以需求為牽引、以企業為主導、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讓科學家更好地服務企業家,推動科技成果完成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演化。
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讓“衝刺跑”變成“接力跑”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環節多、鏈條長,僅在某一個環節上“百米衝刺”是不夠的,需要形成各個環節之間協調的“接力跑”。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那些容易“掉棒”的高風險環節,青島提供了格外細緻的關心與呵護。
去年,青島出臺相關政策,以最高2000萬元的力度,支援頭部企業或專業服務機構牽頭組織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平臺,提供科技成果評估、原理或技術可行性分析、中試熟化、樣品樣機生産、性能測試、市場競爭分析等驗證服務,通過提升技術成熟度,降低成果市場化風險,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為初創企業“填平”創新到産業之間的轉化“鴻溝”。青島在全國首創的“碩果金”政策,以“財政股權投資+無償補助”的方式,支援孵化載體持股孵化,幫助企業度過技術落地的“起步期”。在企業有多款三類醫療器械進入註冊流程的關鍵階段,青島健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碩果金”500萬元的支援。此後,健新醫療研發和技術落地速度顯著加快,很快便憑藉其自主研發的“智慧雙引擎動態混合能量手術系統”,在第六屆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海外專場賽中摘得初創組桂冠。
提供“一站式服務”,各類創新服務平臺在科技成果轉化中也功不可沒,青島市工業技術研究院便通過創建孵化平臺和公共研發平臺來破解成果轉化和企業創新難題。“我們以成果育成轉化為核心,建設了梯度式育成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累計孵化了500余家企業。”市工研院院長滕雲楓説,“此外,青島市科學儀器創新孵化公共研發平臺配備了40余臺(套)高端研發服務設備,能夠整合優勢資源,為企業提供産品研發、中試、工程化開發、檢驗檢測、協同研發、專家諮詢等多項服務,累計服務企業400余家。”
“我們要生産的這款關鍵零部件是典型的薄壁零件,兩側對稱,最薄處為淺凹槽底部,剛性很差,對整體表面粗糙度、兩側面平行度的技術要求都很高。”在市工研院,記者目睹了磐維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培亮如何向工作人員訴説企業的創新需求。他告訴記者,如果是他們企業自己加工這種零部件,需要使用特殊刀具,不僅處理難度大,而且成本很高。幸運的是,公共研發平臺提供的特製夾具和多種特殊刀具,不僅很好地滿足了企業生産需求,還極大節省了企業生産的時間和成本。
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還需要摸清青島的科創“家底”,突出城市的發展“長板”。海洋科技是青島以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關鍵長板。近年來,市科技局聚焦海洋新興産業“強鏈、補鏈”,實施“海創計劃”,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市科技局海洋處處長李德強介紹,為了鼓勵海洋科技成果加快向生産力轉化,青島聚焦海洋重點産業領域設立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鼓勵採取競爭立項、“組閣揭榜”等方式,以最高每項500萬元的支援額度鼓勵産學研協同創新;鼓勵面向海洋新興産業發展需求實施海洋科技創新示範工程,以最高1000萬元的額度,支援開展具有示範引領性的系統整合、産業鏈協同創新項目。例如,在科技資金支援下,青島中科國晟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加速實現了輕型燃氣輪機的國産化,並進一步打造了面向輕型燃氣輪機應用的綜合試驗平臺,彌補了我國輕型燃氣輪機試驗不足的行業短板。
此外,青島去年啟動建設的全國海洋科技大市場,也錨定海洋領域技術要素加速流通,以線上線下聯動服務的方式,打造“全國技術交易服務新樣板”和“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新節點”。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青島不斷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範式,讓技術、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在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中順利“變現”,讓更多創新成果落地成為新質生産力。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