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菜花還有20多天就能成熟了,成熟之前的管理可要跟上,比如這些白色的菜花要用綠葉遮住,否則容易變黃,到時就賣不出好價錢了……”9月28日,在鄄城縣什集鎮楊崗村昊源蔬菜專業合作社菜花基地裏,負責人孫永軍正在為種植戶們“上課”。
昊源蔬菜專業合作社以楊崗村及周圍鄉鎮的蔬菜種植戶、購銷戶為主體,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商超”的生産經營模式。合作社在孫永軍的帶領下,從最初的單一生産服務發展到産培研服務,如今已經走上了集生産、培訓、推廣研發、社會化服務於一體的新型農業合作發展之路。
2008年,有多年大棚蔬菜種植經驗的孫永軍來到楊崗村,承包了200多畝土地。“那時候在家種的是‘大拱棚’,相對溫室大棚要簡易得多。”孫永軍説,他用200多畝土地建設了20座“大拱棚”和2座溫室大棚。
在溫室大棚種植過程中,孫永軍發現他以前的“大拱棚”種植經驗已經不夠用了,於是多次赴北京學習種植技術。後來,孫永軍又擴建了7個大棚,成立了昊源蔬菜專業合作社,聘用了周邊30余名群眾在大棚裏務工。
2015年,由於種植蔬菜大棚的人越來越多,孫永軍的蔬菜嚴重滯銷。“這麼多大棚花錢建起來了,種的菜賣不出去,看著一棚棚的菜爛在地裏,我愁得整夜睡不著。”孫永軍説。
後來,孫永軍去濟陽考察市場,發現那裏的大棚不僅種植蔬菜,還種植水果,這讓他眼前一亮。“回來後,我在大棚裏種上了兩個品種的葡萄,一個品種6月份成熟,另一品種11月份成熟,正好錯開了葡萄大量上市的時節,銷售非常好。”孫永軍笑著説。
孫永軍説,要想種好大棚蔬菜,光靠力氣還不行,還要靠“科技”。如今,他的大棚裏用上了物聯網系統,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拿出手機就能看到大棚裏瓜果蔬菜的長勢。不論走得再遠,只需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給大棚放風、控溫,給瓜果蔬菜澆水、施肥。物聯網還能將瓜果蔬菜發出的“需求信號”傳遞到孫永軍的手機上,比人為觀感的數據更精確、科學。
“一個人富不算富,帶著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富裕之後的孫永軍于2010年成立了鄄城縣昊源蔬菜專業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06人。合作社每年都開展專題技術培訓,邀請農業技術專家現場教學,截至目前,共邀請省、市、縣農業農村局專家及高等科研院校專家教授20余人次,參與培訓學員500余人次。
文/圖 記者 仝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