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産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四年前的今天,2018年3月8日,總書記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要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産率,提高農業品質、效益、整體素質。”
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對於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並在視察山東期間曾多次作出具體要求。
2013年視察山東省農科院時,總書記強調“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018年視察山東時,總書記遠眺海洋牧場等平臺,指出“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2021年視察山東黃三角農高區時,總書記強調,“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作為農業大省,齊魯大地辛勤耕耘,不僅努力讓中國飯碗多裝“山東糧”,而且加強科技創新,“腦洞大開”,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山東向大海要“魚”。
自山東日照東行百餘海裏,黃海冷水團中,“深藍1號”猶如襁褓一般,“呵護”著遊弋其間的三文魚。
茫茫大海中,這個有著兩個足球場大小、重1500噸的八角網箱,看似不起眼,卻頗具意義。它實現了我國在溫暖海域養殖鮭鱒冷水魚類的世界性突破,並通過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漁業裝備,將優質蛋白生産的主戰場推進至深遠海,創造了更多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可能性。令人嚮往的深遠海,已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在多種“黑科技”的加持下,“深藍1號”在黃海冷水團養殖出的三文魚,成魚快、品質優、病害少、人工與物流成本低。水溫適宜的前提下,預計每年可收穫30萬條成品三文魚,産量超過1500噸,年産值超過1億元。
隨著“深藍1號”“國信1號”“國鮑1號”等越來越多的漁業“大國重器”次第投放和海洋科技的不斷創新,山東正為我國在深遠海智慧養殖上貢獻力量!
山東向鹽鹼地要“糧”。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考察調研。總書記走進田裏,彎下腰來摘了一個豆莢,剝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總書記勉勵大家:“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鹼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鹼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
黃三角農高區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一個又一個耐鹽鹼植物新品種在農高區誕生:馬鈴薯新品種畝産達4413公斤,紫花苜蓿乾草畝産595.4公斤,甜高粱鮮重畝産5288.7公斤,黑小麥畝産600公斤......
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的“十萬畝海水稻種植基地”,海水稻從2019年畝産536公斤,2020年畝産625.3公斤,到2021年畝産691.6公斤,實現了鹽鹼地裏水稻連續高速度增産的大豐收。
現在山東海水稻主要分佈青島濱海鹽鹼地改良示範基地、濰坊海水稻三産融合示範基地、東營環渤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種植總面積已超三萬多畝。
山東向“漁光一體”要效益。
在山東濱州,沾化區“漁光一體”産業園鹽田蝦養殖區走在創新前列,在蝦池上建設光伏電站,既能發電,又能為蝦池遮光,大大提升了水産養殖效益。
“漁光一體”這一新模式的開發,可以達到促進水産養殖轉型升級、發展清潔能源、生産品質安全水産品的三重目標,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極大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價值,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作為農業強省,山東緊緊遵循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從耕地資源向深遠海、向鹽鹼地拓展,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山東智慧和力量。
梁開文 唐浩鑫 李揚 張召興 張子良 李帥 策劃 蘭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