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農村老人的免費三餐哪來
省派諸城市龍都街道鄉村振興服務隊為薄弱村引入“源頭活水”
84歲的楊振中身體還算健朗,時常在村裏繞樓走上幾圈。楊振中是諸城市龍都街道高相社區大兩河村人,兒女在外工作,老人獨自在家。中午不到十一點半,楊振中與十多名老人已經聚到廣場北邊的“老年食堂”中,免費的兩菜一湯盛到統一配備的餐盤裏,在歡聲笑語中吃起來。
大兩河村因處城市近郊,年輕人大都進城務工,村裏不少留守老人,吃飯成了大問題。
2019年7月,省派諸城市龍都街道鄉村振興服務隊第一次走進村子。服務隊包村幹部姜東海回憶説:“那時候剛進村子,大兩河村樓後道路泥濘,雜草叢生,沒有像樣的活動場所,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生活單調乏味。”
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要振興。産業要長久,惠民才受歡迎,走出一條“共建共用”的路子勢在必行。
6月15日,居民樓東側,一排平房內,縫紉機“噠噠噠”的聲音從打開的窗口飄出來。這是服務隊利用閒置建設用地引進的諸城市金諾製衣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件件製作完成的針織衫,最終將被出口到國外。
“服務隊為我們建起車間後,出租給了製衣廠,如今每年給6萬元的租金,轉入正常生産後租金為一年12萬元。”大兩河網格黨支部書記任玉金告訴記者,車間設立後,村裏的婦女大都願意留在家門口,既能照顧公婆又能接送孩子上學。
村裏每個月還從集體收益中拿出3000多元,解決了村內24名80歲以上老人的吃飯問題。不到一年時間,村子樓後的泥濘場地被改造成了一個個精緻的花壇,道路硬化後乾淨整潔,文化廣場寬闊敞亮,健身器材配置齊全。廣場南側的“笑臉墻”上,幾十名村民的笑容被攝影師定格。
短時間的包靠服務並不能讓村子發展“一勞永逸”。進駐龍都街道後,面對5個服務社區26個村莊,省派諸城市龍都街道鄉村振興服務隊隊長、省公安廳齊都公安局政委張繼河認為,僅靠10人的隊伍和有限的扶持資金,很難使得村村有改善。
“我們希望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在為鄉村振興引入源頭活水的同時,吸引各方共建共用,蹚出一條可供借鑒、複製的路徑。”張繼河説,服務隊選取了大兩河等5個薄弱村子,重點在産業引領、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廣場建造、民風塑造等方面進行扶持。
服務隊在與當地幹部群眾研究討論後,探索出城市菜園、金蟬養殖、聯合建廠、車間出租、設施農業等五種産業模式。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服務隊幫助各村建設起10個産業項目,引進各方資金6220萬元。據初步統計,投産後可實現年産值1.5億元,利稅1100萬元,解決660名村民就業,實現工資收入3300萬元,集體收入年增加300萬元,服務的5個社區均可實現每年集體收入20萬元以上。此外,一個投資1.5億元的農産品加工項目正在洽談論證中,如能順利投産,將實現年産值1.8億元,為2萬畝玉米、蔬菜提供穩定銷路。
服務隊還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服務隊成員、諸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李世海介紹,他們多方籌措資金230萬元,為15個村莊建設了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廣場舞隊伍越來越多,服務隊還與龍都街道共同組織廣場舞大賽,百姓參與度大大提高。(大眾日報記者 楊學瑩 張鵬 通訊員 孫進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