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董家口經濟區優化營商環境
有速度也有溫度
近期,山東青島董家口經濟區內的海灣化學二期項目實現投産,氯乙烯、聚氯乙烯均達到年産80萬噸的能力。“投産前,聚氯乙烯價格在每噸6000多元,投産後,均價達到了每噸9500元,而且産能翻倍,二期投産恰逢其時!”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姜志文難掩興奮。
然而,海灣化學卻差點錯過這次“市場紅利”,問題就出在供電線路上。“一期已經有三路供電,二期開工後,肯定要超負荷運作,只能上第四條線路。”姜志文説。
董家口經濟區管委經濟發展部副部長丁星告訴記者:“我們第一時間協調了開發公司、供電公司和海灣化學多方協商,最終決定讓供電線路走園區平臺公司已經建好的電纜隧道。”
方案敲定後,董家口經濟區又協調平臺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僅用80多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土建、線路敷設及送電,確保海灣化學二期如期投産。今年上半年,海灣化學完成工業總産值63億元、同比增長135%,上繳稅收1.8億元、同比增長74%。
“急企業之所急,解企業之所難,我們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有溫度有速度的營商環境。”董家口經濟區管委主任封洪海説,“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創新和擔當。”
長期以來,涉企部門多、職能有交叉是企業項目審批反映強烈的問題,為破除這一痼疾,董家口經濟區打破部門藩籬,創新推出“三段推進”工作法。根據項目建設規律,將項目管理量化為“簽約到開工、開工到投産、投産運營”前中後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確定一名分管領導牽頭、一個部門負責,統籌推進有關工作。同時設立項目專項辦公室,實行一個項目、一名指揮、一支隊伍、一抓到底的整合化管理機制。
正常情況下,項目從“拿地”到“開工”需經多道審批,週期在8個月以上。董家口經濟區在項目“拿地”前提前介入,進入模擬審批程式,確保審批需要的規劃指標、規劃許可、施工許可和環評、安評、能評等各項資料、手續在土地出讓前全部完成;項目取得土地後,模擬批復立即轉化為正式審批文件,項目即可開工建設。
“通過這一方式,項目平均開工時間縮短為6個月,相比以前至少提前2個月。截至目前,董家口經濟區已有24個重大且急需開工建設的項目納入了‘模擬審批’程式,實現了拿地即開工。”封洪海介紹。
放眼董家口,在涉企服務中“打破常規”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2020年,董家口經濟區通過市場化回收的方式盤活了7宗、632畝土地,用於引進總投資50億元的6個大項目,惠城環保的催化項目正是受益者之一。
就在確定惠城環保所需土地的回收方案時,一個問題出現了:協議回收的價格是每畝27萬多元,而最初的出讓價為每畝21萬多元,算下來,政府需要多花800多萬元。
“雖然一次性多花800多萬元,但這個項目投産後的稅收每年約有1億元,如果土地閒置在那裏,什麼也見不到。”董家口經濟區管委副主任劉世明算了這樣一筆賬,最終敲定了這筆回收。
勇於擔當,換來的是企業投桃報李。如今,很多落戶的企業成了董家口經濟區的“代言人”。“最多的時候,我們一週就接待了20撥有落戶意向的項目方,其中大部分都是已落戶企業推薦來的。”劉世明説。
作為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國家級區域迴圈經濟示範區,獲批以來,董家口經濟區已引進投資額億元以上産業項目121個,總投資1810億元;過百億元項目6個,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7個;投産項目56個,在建項目65個。
俯瞰董家口經濟區,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通明,在這片2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個充滿活力的發展高地正在加速成型。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9日 第 07 版) 記者 肖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