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來襲,我省多地迅速啟動防汛應急預案,織牢織密防汛抗澇安全網
7月12日中午,濟南市水文中心的三名工作人員在小清河測流,為城市防汛研判提供一手數據。
7月11日傍晚至12日中午,山東迎來今年以來最強一次降雨過程,德州、濱州、濟南等中西部地區普降暴雨。各地迅速啟動防汛應急預案,積極應對,織牢織密防汛抗澇安全網,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濟南
發佈山洪預警萬餘次,小清河今年首次開閘泄洪
7月11日21時至12日21時,濟南市迎來今年入汛以來的最大一次降雨,平均降雨量104.1毫米,其中市區121.5毫米。為應對此次強降雨,濟南市發佈山洪預警10191次,臨時轉移人口22戶30人。小清河今年首次開閘泄洪,臘山分洪工程實施分洪,順利經受住暴雨考驗。
降雨期間,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不斷加密對長清、歷城、南山、章丘等降雨較大的區縣和小清河、營子閘等防洪工程的調度頻次,全力保障防汛安全。由於上游來水比較急,小清河水位快速上漲,濟南市水文中心的劉銘一直蹲守在黃臺橋水文站,他告訴記者,從11日23時至12日8時,持續測流六次,小清河最高水位達到了21.39米,迫近21.5米的警戒水位。為減輕小清河行洪壓力,12日2時30分,小清河洪園閘負責人盧居法接到指令,開啟小閘門泄洪,到12日17時,小清河水位降至20.69米。18時15分,7個大閘門全部開啟,提前降低水位,這是小清河今年以來首次開閘泄洪。
作為城區防汛的重要屏障,臘山分洪工程于12日6時20分實施分洪,宋莊閘率先提閘分流,將上游陡溝、大澗溝兩條河道的來水引入玉符河,排入黃河。17時25分,位於興濟河的樞紐閘水深接近2.7米的警戒線,隨著兩道閘門的啟閉,興濟河的來水也改道向西“繞城而走”,此舉將城區36%的洪水攔截在主城區外,進一步降低小清河的行洪壓力。
濟南市的水庫則趁這場降雨“喝了個飽”。截至7月12日早上,濟南市19座大中型水庫共蓄水21611.15萬立方米,其中雪野水庫蓄水12450萬立方米,大中型水庫全部處於汛限水位以下,小水庫溢流14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濟南累計降水量380.3毫米,比常年同期多43.9%。
德州
雨中救助走失老人,深夜“修復”城市道路
“我老爸出門迷路找不到家了,幸虧遇到禹城好心人和好民警,冒雨守護他半個多小時。”7月12日淩晨,家住齊河縣城區的市民高先生動情地説。原來,11日晚10時許,禹城市公安局倫鎮派出所接警後救助了一位迷路的老人,即高先生的父親。當時正在下大暴雨,天氣非常惡劣,出警民警曹明波考慮到天氣情況及老人的身體狀況,便將其帶回了派出所。
7月11日晚,德州遭遇暴雨。德州公安民警連夜緊急出動,狂風暴雨中,交警、特巡警加大路面巡查力度及街面警力投放,對於地道橋易積水等重點路段、重點部位,由專人負責盯守。同時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實時掌握路況,及時調度警力,排除道路安全隱患。德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多處出現積水和樹木刮倒的情況,經開分局巡邏防暴三中隊網格內全體巡邏人員全部取消撤崗,全力保障通行安全;陵城分局陵東派出所民警用一個多小時送滯留在外的青少年回家;臨邑縣公安局邢侗派出所民警及時清理轄區道路倒塌樹木,趁著人們沉睡時“修復”城市……
12日早,夏津縣城區各街頭巷尾很是繁忙,為清理積水退去後多條路段殘留淤泥、垃圾等,該縣開展衛生清理“眾參與”,20多個單位對本單位辦公區和所負責的網格責任區進行汛後排水、清淤和街道衛生大掃除。“昨晚強降雨導致城區多處道路、小區積水嚴重,道路上滿是被大風刮落的枝葉,為應對險情,公安、消防等部門一直堅守在防汛一線,這些基礎的清理工作就由我們來做,方便群眾通行。”夏津縣委宣傳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夏寶彬説。
濱州
24小時值守應對強對流天氣,強化重點領域安全防範
7月11日夜至12日,濱州遭遇強對流天氣。沾化區大高、古城、馮家等區域還遭遇龍捲風襲擊,部分電力桿塔、變壓器傾覆,電力設施受損嚴重。
面對災情,濱州市強化防汛應急準備。各級各類防汛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巡查責任人立即上崗到位,嚴格落實相關領域責任,確保險情、災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應急處置。各縣區鄉鎮幹部職工取消週末休息,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同時,組織各村對轄區內水利工程逐一檢查,重點對河流、渠道、堤防等進行排查,對發現的安全隱患進行妥善處理。
部分鄉鎮實施幹部職工24小時駐村值守制度。駐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全部到崗到位,深入一線開展抗災、救災、查災,走訪排查轄區內低窪易澇區域。及時將上級氣象資訊,以電話、微信等方式下發到各村。
強化重點領域安全防範。在危化品領域,嚴格執行各項安全技術規程,有針對性地採取防水、防潮等措施。在建築施工領域,停止戶外高空作業,一律停用塔吊、升降機等機械設備。在非煤礦山領域,嚴格執行大暴雨停産撤人制度,加強礦井採空區、塌陷區、積水區和尾礦庫壩體及周邊山體、排土場的安全巡查監測。
□ 大眾日報記者 趙國陸 張雙雙 李康橋
(□通訊員 李傑 鄧美平 郭剛 李傑剛 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