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觀察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山東做了哪些努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再到“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如今踏上新征程,若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就必須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作為改革創新的排頭兵,近年來,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目標從未改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腳步從未遲疑。在全省發展實現由“量”到“質”、由“形”到“勢”根本性轉變之時,今天的山東,一鼓作氣,凝神聚力,將利箭瞄準了深化改革、創新突破的靶心。
離弦之箭,不破不立。
發揮科技創新的“冪數效應”
一個地區有沒有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判斷指標是看它有沒有創新能力;而一座城市有沒有創新能力,則預示著它未來的潛力與發展前景。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讓創新驅動發展、讓創業激活經濟,成為山東當下亟需解決的難題。
去年年底,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1年重要任務首次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後,山東也把“以更大力度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作為今年十大重點工作任務之首,並明確提出了量化指標,省級科技投入再增長10%。
在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要“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紮實的科研作風”。山東深知,當前山東發展各方面任務都很重,首先要著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攻克一批創新技術,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壯大一批創新企業,引育一批創新人才。
顯然,科技創新關乎高品質發展全局,山東要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最重要的是用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數”“第一動力”。
聚焦今年4月舉辦的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其中授獎的31項一等獎成果中,既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封鎖,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特色産業集群;也有面向山東産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的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多項成果達到國內外領先水準,彰顯了山東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
比如,煙臺的萬華集團,打破了國外對我國長達70年的技術封鎖,建成了世界上品種最齊全、産業鏈最完整、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ADI特色産業集群,産品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一位、全球第二位。
再比如,為海洋工程加道“安全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獲頒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由他牽頭申報的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成為我國海洋工程領域首個、也是山東省唯一一個基礎科學中心。
山東不斷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步伐,自2020年起,每年設立規模不低於120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集中投向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大原始創新、重大技術創新引導及産業化和重大創新平臺項目等四大重點創新領域。
截至目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加速推進,6家省實驗室掛牌籌建,建成2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産業技術研究院、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發展成效逐步顯現。與“十強”産業密切相關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現代高效農業等領域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六位。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截圖
提升制度創新的“內生動力”
高品質發展要靠科技創新,更要靠制度創新。
今年7月17日,山東省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以省委名義成立科創委,這在全國尚屬首創。
一方面,成立省委科創委,表明山東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但它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唯有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才能蹚出一條新路;另一方面,企業創新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更需要開明開放的政策支援,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全力為企業創新發展創造環境,為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提供堅實保障。
這説明,營商環境直接影響創新創業的活力,而通過制度創新開闢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賽道”更具突破性和引領性意義。
好消息是,山東最近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法上的創新得到了國務院“點讚”。“山東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著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濟南市建立企業服務中心實現惠企政策‘一口辦理’”“煙臺市構建一體化信用監管體系加強事後監管”這三項做法,被列為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並在全國推廣。
這意味著,山東營商環境已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據了解,今年以來,山東省堅持以“一次辦好”改革為主線,以營商環境創新突破行動、政務服務“雙全雙百”工程為抓手,積極尋標對標國內最優水準,累計推出193項改革舉措,先後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突破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構建起了“1+18”政策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310.5萬戶,同比增長11.92%,市場活力穩步增強。
其實早在今年7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情況中,山東省的濟南、青島、濟寧、煙臺入選營商環境便利度最高的城市,青島、濟南兩市入選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在營商環境評價18個一級指標,全省37項(次)進入城市標桿行列,42項(次)二級指標獲得滿分。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中,山東被評為營商環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激活人才資源的“聚合效應”
有媒體曾分析,在當今城市競賽中,要比較兩座城市後勁,有四個重要判斷依據:年輕的人、年輕的錢、年輕的産業和年輕的政府。這四大“年輕指數”,特別是第一條“年輕的人”,對步入新舊動能轉換攻堅突破期的山東來説,尤為關鍵。
山東迫切需要在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中爭得先機。
大量事實證明,領先科技出現在哪、高端人才流向哪,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向哪。那麼在當前人才競爭更加白熱化的背景下,山東靠什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近年來,山東深入實施“人才興魯”戰略,發起人才制度改革攻堅行動,出臺人才改革22條、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20條、引才用才18條、人才興魯32條等政策,聚焦高層次人才關心關注的“關鍵小事”,所有涉及高層次人才服務事項實行“受理即辦理,一週必辦結”,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創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高層次人才聚集態勢顯現。
今年4月,山東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揭牌,作為全國首家省級人才集團、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屬一級、功能型商業二類國有企業,標誌著山東在用市場化手段開發和配置人才資源上邁出重要一步。自去年3月至今,山東已有青島、臨沂、日照、濰坊等市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集團”,全省一盤棋,打好人才總體戰。同時在全國率先提出在全省範圍內啟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工作,為全省持續高品質發展蓄勢、蓄能。截至2021年6月底,住魯院士達101位、國家級領軍人才1224名,均翻了一番多,去年來魯“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是前年的2.1倍,人才凈流入趨勢持續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16市中,濟南在“十三五”時期全市人才總量由140萬人增加到200萬,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位居全國第八、全省第一。前不久,《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爐,在全國前50城市排名中,濟南位列11、青島位列13。
在今年10月山東大學建校120週年大會上,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李幹傑發表的一段講話刷爆了“朋友圈”。他説,“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山大需要什麼,我們就支援什麼;山大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這是因為山東大學是國家的山大、是全國的山大,同時也是、更是、並且首先是我們山東的山大。因此我們服務支援好山大發展,完全是應盡之責,責無旁貸。”
為了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山東千方百計培育最為適宜的政策土壤,竭盡所能搭建廣闊的幹事創業舞臺,全心全意提供最為溫馨的服務保障,拿出最大的誠意,以最開放包容的姿態凝聚有志之士、廣納天下英才。
有的放矢勝於萬箭齊發。匯聚起創新創業創造的強大洪流,山東的未來,就在腳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