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2021對話山東——德國·山東産業合作交流會”系列活動在濟南舉辦。在山東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的關鍵時期,舉辦這樣一場對德交流活動,意味深長。
作為歐洲傳統工業強國,“德國製造”是德國最為人熟知的一張名片。山東作為中國的製造業大省,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結構完備,在經濟結構等方面與德國有諸多相似之處,也有諸多可向德國借鑒之處。在去年底舉行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山東提出“突出製造業主戰場,對標德國製造,加快打造先進製造業強省”;今年發佈的山東省“十四五”規劃再一次明確,要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制定産業鏈、創新鏈招引目錄,深化與德國合作。
這是山東由“製造業大省”向“製造業強省”轉變的決心。山東應對標德國哪些地方?向德國“取什麼經”?
首先,要學習德國製造業企業的分工形式。德國製造業的突出特點是以“隱形冠軍”為代表的中小企業發達,大中小企業間分工合作緊密。數據顯示,全球“隱形冠軍”企業中,近一半是德國企業。這類企業雖然不像大企業一樣為人熟知,並且往往只生産單一的專業産品,但在其專業領域內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些企業在生産鏈中建立了緊密的上下游分工合作關係,形成了“1+1>2”的效果。
山東也把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引導和支援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早在2014年1月,山東便認定了首批2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計認定13批共計3000多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在此基礎上,如何建立起完善的産業配套體系,構建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配套服務發展成熟、資源人才充分集聚的産業生態成為下一步要做的主要工作。目前看,山東還需要進一步支援製造業産業鏈中的龍頭骨幹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發揮其“鏈長”作用。同時,進一步扶持配套産業鏈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引導和支援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第二,重視技術創新,借鑒德國魯爾工業區轉型經驗,走技術賦能轉型之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涌現出魯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但隨著時代發展,以煤鋼為基礎的傳統産業技術、産能逐漸落後,不斷衰落,並留下大量污染源需要治理,魯爾工業區意識到必須轉變生産方式,走生態優先的發展之路。此後,魯爾工業區不斷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行生態治理,同時加強産學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山東深入踐行綠色發展,關停並減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隨著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深入,技術賦能之路也越走越寬。數據顯示,2020年山東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18203家,居全國第三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1.46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全生命週期梯次培育體系初步形成。目前看,對標德國,山東還需進一步厘清行業技術難點,根據技術難點分類施策。特別是對於當前處於跟跑或局部領跑的重點産業、重點企業,採用“一業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集中資源促進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實現領跑。
第三,重視人才培養,培養大量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技術過硬且具有一定創造力的熟練工人。如果説隱形冠軍企業是拉動德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通過“雙元制”模式培養的人才就是推動這列火車運作的“能源”。
所謂“雙元制”,就是在企業主導下校企合作進行職業教育、合作培養職業技能人才。在這方面,山東已與教育部開展部省共建職業教育高地。山東可以此為契機,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特別是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十強”現代優勢産業集群領域,進一步鼓勵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形成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一場對德交流活動,透露出山東打造製造業強省的決心。相信通過大力發展製造業,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山東經濟一定會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