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港産城融合發展 濱州“四港聯動”奔向“億噸大港”
實施山東港口濱州港、黃驊港、套爾河港、小清河港“四港聯動”戰略,是濱州市委、市政府著眼全市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今年以來,濱州市委、市政府把“四港聯動”作為“83”工程首位改革事項強力推進,並取得階段性成效。
濱州市擁有海岸線126.44公里,新一輪海岸線修測將增加成陸區面積105.5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將調出鹽田、生産作業區21萬畝,整個沿海還有可利用地60萬畝,為未來産業佈局提供了巨大空間。隨著渤中19-6凝析氣田登陸,一批高端化工項目陸續落地,一個龐大的沿海産業集群呼之欲出,成為支撐未來濱州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據了解,山東港口濱州港、套爾河港直接腹地運輸需求13266萬噸,現實優勢運量僅5560萬噸;市內公路運輸佔76%、鐵路佔4%、水運佔20%,迫切需要整合港口資源、完善互通體系、重塑運輸結構。通過‘四港聯動’戰略實施,構建四港之間、港口與腹地企業和外部港口之間的迴圈聯動體系,對打造有濱州特色、競爭優勢的港口集群,重塑交通運輸體系,推動港産城融合發展,促進濱州‘向海向洋向未來’開放發展、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為改變全市港口資源比較分散、權屬不一的現狀,濱州市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實施系統整合改革,成立交投集團,將濱港公司整體劃入;控股經營化工碼頭;沾化、無棣、北海相關國企人員、資産、債務一併整合劃轉,保持現行財稅、統計體制不變,整合臨港灘塗、海域、岸線和碼頭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集聚式發展,港群發展優勢、改革溢出效應將得以充分釋放。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濱州市加大協調、磋商、談判力度,有力保證了工程項目順利實施。
下一步,濱州將壯大港口集群優勢。加快山東港口濱州港航道、泊位和小清河復航工程建設,制訂套爾河港區航道提升方案,提升港航承載度;近期出臺交投集團組建方案,加快資産劃轉,儘快實現正常運轉。通過借力黃驊港綜合大港優勢,統籌市內港口資源,著力打造以山東港口濱州港為核心,套爾河港、小清河港為補充,秦口河、大口河、徒駭河港等N個支點為延伸的港口集群,推動向産業港、貿易港、樞紐港轉型,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達到1億噸以上,建成佈局合理、資源集約、綠色低碳、保障有力的“億噸大港”。
濱州市將重塑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秦濱高速、G228丹東線,魯北高新區至黃驊港和濱州港鐵路專線,貨運鐵路專用線,通港管輸系統等重點項目建設,研究制訂鐵路進港區實施方案,研究開通四港之間海上航線,構建公鐵水互聯互通體系,推動“公轉水”“公轉鐵”顛覆式變革,實現“公鐵水空管”多式聯運。加快推進濱州港物流園、金達鐵路物流園、魯港現代物流園、鄒平鐵路物流園等重點物流園區建設,著力構建以山東港口濱州港為主樞紐,以套爾河港區、小清河港鄒平港區及博興港區、魯北物流園為貨運節點,以匹配物流園區為支撐的“一樞紐、四節點、多中心”現代物流體系。
為推動區域聯動發展,濱州市將堅持港口集群、主導産業、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壯大以山東港口濱州港和北海經濟開發區為主體的臨港産業發展核心,打造北海、沾化、無棣臨港産業帶,拉動腹地鄒平、博興小清河産業帶和其他縣區多個産業組團做大做強,形成“一芯、兩帶、多組團”産業發展新格局,實現“以港興産”“以港興城”。堅持陸海統籌,研究開通濱州港口集群至其他域外港口海上航線,實現與環渤海、京津冀、東南沿海沿江、日韓、東南亞等國際國內港口的迴圈聯動,把“四港聯動”打造成全市對外開放的新高地。(記者 王曉芳 吳榮欣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