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碧波千頃,一邊是滿目蒼翠。10月14日,記者行走在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防潮壩上,看到海水與壩內的檉柳林交相輝映,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在眼前徐徐鋪展……
然而在2017年之前,這裡的海邊還是一片鹽鹼荒地。濰坊市濱海地區強鹽漬化面積達381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2.35%,高度鹽漬化讓綠化苗木的成活率極低。生態環境脆弱、綠化成本較高、鹽鹼地綜合利用難度大等問題也成為全市海洋生態建設的最大制約。
2017年10月,濰坊市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開始施工,承接該項目的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山東省林科院培育出檉柳新品種“魯檉1號”(又名鹽松),作為“北柳”在當地大面積種植。新品種抗鹽鹼、耐寒耐旱、速生性好,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同時又能改善土壤質地,徹底解決了鹽鹼地綠化苗木成活難、維護成本高的問題,成為濰坊原土種植首選綠化苗木。當前,該品種的綠化覆蓋面積達到3000畝、70余萬株,初步建立了海岸線綠色生態屏障,併為泥質海岸重鹽鹼地生態修復工程及沿海防護林構建探索了一條新路。
昔日的鹽鹼地如今不僅有顏值,更有了價值。示範林內引進“沙漠人參”肉蓯蓉,與檉柳共生共長,畝均産量1200斤,鮮品畝産值可達1.2萬餘元,深加工後畝産值可達5萬元以上。為了進一步提升檉柳種植産業附加值,檉霖科技對檉柳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分離、精製,探索研發檉柳中藥、保健品、美容護膚、洗滌、消殺等深加工産品,實現了“以綠生金”。 “每年的四月初到六月末是肉蓯蓉的采收期,在這期間每天用工至少200人,隨著種植規模擴大,用工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愛民介紹,越來越多的當地老百姓參與到肉蓯蓉的采收、管理和播種等環節中,有效帶動了居民就業,單個勞動力年可實現增收1萬元以上。(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文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