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山東省“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東營專場新聞發佈會上獲悉,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的各項工作目前都在順利推進,近年來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累計修復濕地28.2萬畝。棲息地保護提高了生物多樣性,目前自然保護區內鳥類由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
發佈會上,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許明德介紹稱,東營市堅持以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為統領,加大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濕地修復力度,促進了黃河口生態系統健康,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東營市立足於國家公園建設,將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等8處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確定了黃河口國家公園範圍;根據國家公園建設要求,編制了黃河口國家公園設立方案及本底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符合性認定報告、社會影響評估報告“一方案三報告”及《黃河口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完善黃河口國家公園機構設置方案和管理辦法,啟動創建全國第一家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通過國家公園建設,實現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同時,東營市頒布實施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東營市海岸帶保護條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海洋漁業等部門賦予自然保護區119項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理順了執法體制,實現了綜合執法;編制實施了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規劃、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專項規劃,開創了全國自然保護區詳規編制先河。
近年來,東營市與中國科學院等30余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合作,成立8家野外監測和科研教學平臺,聯合開展濕地修復模式、外來有害物種防治等科研攻關,形成了20余項可複製推廣的科研成果。以自然恢復為主,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先後實施總投資10.8億元的16個濕地修復項目,創新探索“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累計修復濕地28.2萬畝。
在加強棲息地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方面,東營市實施關鍵物種棲息地保護,就地保護生物種群。鳥兒的選擇,就是生態環境良好的有力佐證。目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1630種、植物685種,鳥類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2019年以來新增加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國丹頂鶴野外繁殖的最南界。(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張一帆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