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入海口,地勢平緩坡降比小,水體流動性差——劍指內澇,看東營如何治水
“天鵝湖蓄滯洪濕地不僅好看,更重要的是雨季‘好用’。”在東營市天鵝湖蓄滯洪濕地採訪,記者會不時聽到這樣一句話。
紅色瀝青鋪成的馬路交錯縱橫,串聯著幾處均勻分佈的蓄滯洪區,空中俯瞰猶如一朵鮮花綻放在濕地。去年6月底,天鵝湖蓄滯洪濕地工程開挖水系4條共11公里,疏挖蓄滯洪區40平方公里,達到蓄滯4200萬立方米雨洪水條件。
“這一工程可以有效收集中心城區降雨量最大、海水頂托最嚴重情況下積存的澇水,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並且實現雨洪水資源化利用,保障城市生態用水需求。”東營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步科介紹,這一工程還能改善中心城區入海河流水質,增加空氣濕度,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進一步彰顯東營市濕地城市特色。
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是典型平原城市,地勢平緩、坡降比小,水體流動性差,加之多年來排水管線管徑小、泵站能力弱等原因,汛期極易發生城市內澇。2018年“溫比亞”和2019年“利奇馬”兩次超強颱風,給東營市帶來嚴重洪澇災害。
按照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統籌”和治污水、分雨水、納洪水、用中水、節黃水、排澇水“六水共治”理念,東營實施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如今“小雨不積水、大雨不成災、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的無內澇城市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今年7月28日颱風“煙花”帶來強降雨,東營市中心城區路面積水均在短時間內排空,經受住了考驗。“原來這條路雨季積水能達到40釐米,好多車輛因進水熄火。今年路上幾乎看不到積水,出行更安心了。”家住東四路大海鑫莊國際小區的居民郭先明説。
河道改造和水系貫通讓洪水有了去處,而城區排水設施又給它們鋪上“跑道”。在東營中心城區,遼河路、黃河路、南一路、濰河路積水點改造處的鑄鐵雨水箅子覆蓋生態矩形溝,雨水可沿路面緩坡直排入河。目前,東營市已完成91個積水點改造、48座泵站泵井新建與提升、552公里雨污管道疏浚、30公里河道水系清淤、78個內澇嚴重小區應急排水工程建設和68個沿河小區雨水就近入河改造等項目。
通過統籌推進濕地城市和無內澇城市建設,東營有效恢復並增加了水空間,中心城形成了“九橫十縱”骨幹水網體系及眾多毛細水系,河湖、水系、濕地水面總面積達到77.6平方公里。
如今,東營市智慧水務系統可實現全領域、全天候、全流程、全景式展示,包含河流水情、雨情監測等11個模組,整合全市179路防汛視頻監測點、163個雨量站點、中心城區92處易澇點,橫向接入氣象、水文、黃河、海洋等部門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縱向串聯基層防汛系統、中心城區已有防汛系統,與市域治理運作管理中心綜合指揮平臺互聯互通,能夠“一圖觀全局”“一鍵知八方”,實現防洪排澇數據資訊有效整合、充分共用、業務協同,確保防汛決策及時科學有效。(記者 賈瑞君 李廣寅 李明 通訊員 孫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