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強化教育改革惠民,推動為民辦實事制度化——“微改革”解了群眾“急難愁盼”
“小事”不“小視”
“微改革”對準群眾身邊事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孩子上下學接送這件小事,著實難住了日照市民楊麗麗夫妻倆:每天光接送孩子就得四個來回,孩子放學時間又和上班時間衝突。為接送孩子,夫妻倆不得不經常掐著點早退或者請假。為此,單位和公司領導頗為不滿。
讓楊麗麗沒想到的是,夫妻倆的“難處”,不僅有人體諒,而且還有人相助。“學校今年推出了集中配餐,中午不用接孩子回家吃飯了,下午放學後孩子還可以接著在學校做作業、上興趣課,孩子寫作業的習慣越來越好,還培養了興趣特長。”從孩子接送難題中“抽身”出來的楊麗麗夫妻倆,現在“省心、安心還開心”。
改變源自日照市推出的一系列教育“微改革”。去年起,針對“學校作息時間與家長上下班時間不同步、部分學校沒有餐廳、午托機構亂象叢生、路邊攤食品安全無法保障”等一批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日照市以問題為導向,對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等“小事”不“小視”,通過實施課後延時服務、中小學集中配餐等便民惠民措施推進“微改革”、實行“微創新”,讓群眾的“急難愁盼”有了解決之策。
貼民心合民意
“微改革”可感可觸受歡迎
幫力氣小的孩子打開餐盒封膜,將吸管插入粥杯,隨時查看學生的就餐情況;餐後引導學生進行垃圾分類,帶領吃飽的學生散步,開展午間課後延時服務,陪伴午休……“集中配餐+課後延時服務”,解放了“脫不開身”的家長,卻相應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
“這段時間老師們都非常辛苦,從早上7點多到下午6點,包括中午時間都在陪伴著孩子們,他們也有家庭有孩子,個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希望各位家長都能理解和配合老師們的工作,有問題積極向學校反饋,沒問題認真配合,全力保障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日照市第三實驗小學家長群裏,一位家長的留言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同和積極回應。“老師費心,家長省心,真心説一聲老師辛苦了”“犧牲您們的休息時間,成全我們家長,感恩!”
“的確非常辛苦,但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和家長們的理解,又覺得特別值得。”對此,日照市第三實驗小學教師丁萌元表示。“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我們累並快樂著”。日照市東港區天寧小學校長劉翠珍認為,課後服務與素質教育一脈相承,學校科技、藝術、體育、語言、益智等5類63門特色課程,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讓老師的專業特長得以施展,讓家校合作更加緊密。
改革就要衝破固有的藩籬,免不了要觸動一部分人的“奶酪”。集中配餐和課後延時服務的推出,衝擊了靠託管生存的助學園、校外培訓機構。
在嵐山區,距離嵐山頭街道中心小學僅百米左右的一家助學園,在開辦了11個年頭後,今年停業了。火爆時,這裡有3個人專門負責接送孩子、為孩子輔導作業,每學期有40多個孩子在這裡午餐。
“雖然小飯桌辦不下去了,但我沒啥怨言,因為大家都明白,政府推出的這兩項服務都是便民惠民的大好事,我們願意這樣的改革更多一些。”改行賣起麵食的助學園開辦者相先生説,他自己也有孩子在上學,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為什麼看得見摸得著的“微改革”,會廣受歡迎和支援?山東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主任黃晉鴻認為,“微改革”往往集中于社區事務、社會保障、教育文化、政務服務等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領域,並將其觸角延伸到群眾普遍關注的小事和難事,增加人民群眾與深化改革的利益相關度,使得人民群眾對治理效能有明確清晰的感知,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日照市356所中小學課後延時服務已全部覆蓋,參加課後服務的中小學生達27.2萬人,佔學生總數的91.9%。同時,截至5月31日,日照市未建食堂的184所中小學全部開展了配餐服務,參與學生達48000余名,佔配餐學校在校生的45.5%,家長、學生滿意度達99%以上。
更多“微改革”
激發地方政府治理效能
“微改革”關注的是用傳統思路和手段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小事、實事,必須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基層群眾“急難愁盼”的小事結合起來,考驗的是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治理效能。
在全省率先實現中小學招生入學“零證明、零跑腿、掌上辦”,家長不用再為繁瑣的入學報名手續頭疼;中小學大班額及小區配套幼兒園整治任務全部清零;為全市公辦中小學校配備專職校醫,加強和改進全市中小學衛生保健工作;兩批次共156所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先後對社會開放,進一步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哪有短板,改革舉措就往哪聚焦發力;哪有民生關切,制度建設就在哪回應強化。去年至今,日照市推動為民辦實事制度化,一眾“微改革”正在打通教育領域的“微堵點”。
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在去年全市15件為民辦實事項目有3件涉及教育的基礎上,今年,日照市15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再有4件涉及教育。除“對未建食堂的184所學校實行集中配餐”外,在728家學校食堂(含幼兒園)實施“網際網路+明廚亮灶”項目;在87所中小學校建設人工智慧實驗室;開展百校學生體質提升工程;實現城區所有義務教育階段非寄宿制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等,更多的“微改革”舉措紛紛落地,讓群眾獲得感變得愈發豐盈。(記者 吳寶書 丁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