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是一座歷史底蘊與現代文明交匯的城市,既有源遠流長的齊文化,又有百年工業文明的發展史。一百年前,革命先驅王盡美、鄧恩銘為淄博注入了紅色基因。如今,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城市,美家超市、長者食堂、智慧社區、城市書房、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等文明實踐陣地遍佈全城,景美人和已經成為淄博這座時尚活力之城的標誌。自2018年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淄博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作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舉措,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為匯聚各方力量、響應群眾需求的為民服務平臺,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熱度更有厚度。
淄博,在這座常住人口超過470萬的時尚活力之城,不僅正在打造高品質發展藍圖,也在為市民提供一個個幸福美好的生活場景,人人參與、文明成景、共治共建、以文化人、數字有聲、美美與共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淄博路徑。
人人參與 文明“落地生根”
社區代辦服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四點半課堂、黨員黨性教育體檢、各小區紅色驛站……臨淄區稷下街道淄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整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及各小區資源,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文明實踐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切實將文明實踐轉化為居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讓文明的種子在社區落地生根。
記者在臨淄區淄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日間照料中心看到,老人們正在進行串珠製作和書畫創作。今年83歲的郭老太高興地向我們展示她的串珠作品——五星紅旗,並向記者説道:“平時跟老師學做手工、畫畫,生活很充實,這兒就是我們的‘精神樂園’。”據了解,社區成立了9支志願服務隊,構建起五級聯動的志願服務架構,擔負起面向居民、貼近居民、服務居民的職責,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性迴圈,實現志願服務常態化。
在桓臺縣伊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體村民用“全家福”的方式展現著村內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村內成立的“伊”家親志願隊在黨支部書記孫廷科的帶領下,隊員數量已經由成立之初的幾十人拓展到百餘人,“陪你到老”“新婚禮”“移風易俗”等8支志願服務隊,分層分眾開展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志願者比例達到常住人口的15%。
文明成景 感受生活美學
臨淄區朱臺鎮陳營村先後榮獲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省十百千工程示範村、市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是朱臺鎮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村級樣板”。近年來,陳營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核心點和著力點,打通了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陳營村十分注重文明實踐陣地打造,規劃建設了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圓點,分散佈局的文明實踐廣場、綜合活動中心、文明實踐宴會廳、“美家超市暨家庭美學講堂”“八小”文化長廊等,打造了功能設施完備、居民生活便捷的“文明實踐10分鐘生活圈”,有效滿足群眾休閒、娛樂需求。
採訪中,記者對陳營村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印象深刻,而這樣的主題公園在朱臺鎮還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園建設過程中,老年協會積極主動參與,80多名村民自發加入到栽植、衛生清理的志願服務活動中。“我們把不少‘垃圾’進行回收,讓這些放錯了位置的‘資源’被重新利用起來。”參與了公園建設的村民説道。同時,村裏的志願宣講員會利用晚上納涼的時間,為村民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全體村民正確進行垃圾分類和投放,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水準。
在淄川區雙楊鎮西張村,成排的白蠟、楸樹、海棠樹鬱鬱蔥蔥,村內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美麗鄉村入畫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東介紹説,西張村現有住戶329戶,人口891人,為落實文明實踐、提升村內環境,村“兩委”班子、黨員志願者、全體村民齊參與,通過打造文明實踐站、文明實踐一條街、鄉村振興館等陣地,用文明新風浸潤村風民風;通過推行家族理事大總、“街長制”“美家超市”積分兌換等做法,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村級治理的積極性,催生鄉村美麗“蝶變”。
共治共建 微治理“撬動”大民生
“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在周村區絲綢路街道車站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麗芳介紹,社區聚焦群眾需求,創新實施“五微共治·無微不至”工作法,深入推進“紅色物業·幸福家園”工程,全域打造“紅色驛站”“共用小屋”等文明實踐陣地,爭做群眾“貼心人”。目前,街道推選“紅色樓長”617人,成立“紅色業委會”30個,成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9支,為居民群眾解難題辦實事256件,並邀請抗戰老兵孫廣瑞同志到社區講黨史,傳承紅色精神。
張店區體育場街道柳毅社區立足社區“微治理”,創新開展網格化文明實踐。針對社區範圍廣、活動多、人員分散的實際,把文明實踐活動進行網格化覆蓋,一網統籌、精細管理。社區共劃分6個網格,每個網格配有網格長、網格員和志願者,將志願服務陣地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同時,在網格內搭建“逢五説事”自治平臺,每月5日、15日、25日召開協商會議,通過“你説我聽 你説我辦 你説我導”,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通過“網格+志願”的模式,實現精準服務。
全國文明村博山區八陡鎮東頂村率先探索實施文明實踐積分制度,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東頂村文明實踐積分考核辦法,為村民行為規範立“尺規”,讓村規民約“有價值”,有效激發群眾參與文明實踐的內生動力,搭建起共建共治共用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以文化人 解碼鄉村文明
鄉土孕育了中華文明,鄉土中國更是塑造了中國文學的獨特品格,當鄉土與文學碰撞,産生了巨大的創造力。在沂源縣魯村鎮龍子峪村,一座座文學館、藝術館、鄉村大舞臺、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正在記錄著歷史與現在。
近年來,龍子峪村以“藝術活化鄉村”理念為指導,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百姓生活,更被評價為“真正靠文化振興了鄉村”。在陣地建設上重“服務”,高標準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石板路文明一條街、鄉村大舞臺等實踐陣地,盤活村內閒置院落資源,建設劉玉堂文學館、李心田文學館、“時間之花”藝術館等5處鄉村藝術場所,對村民免費開放,開闢了文明實踐文化活動新高地。
據了解,沂源縣在項目活動上樹“品牌”,投資1400萬元實施省級美麗村居項目,舉辦27屆“匯泉桃花節”,連續11年舉辦村春節聯歡會,培育“追憶紅色歷史宣講”“文明風拂桃花源”等文明實踐活動品牌,築牢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群眾基礎,用藝術活化了鄉村發展,激發了新的活力。
數字有聲 文明實踐的“雲上社區”
通過監控系統發現事件,幾分鐘內指派網格員處理完成,高效、便利的智慧社區模式已經在高新區華僑城社區成為日常。據了解,高新區依託智慧社區綜治平臺、“雲上四寶山”微信小程式,實現對區域內人、地、事、物、情、組織的直觀管理;包括黨建全覆蓋、網格日常管理、人員定位、區域統計、部門聯動等,尤其創城期間結合事件“隨手拍”模組,從事件發現、上報、派單到網格員處理、評價和歸檔六個步驟全程記錄,真正做到六步閉環、全程留痕,有效提升自查整改、事件處理精準度,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提檔升級。
除了利用大數據平臺管理社區,高新區更是推出了“淄博高新區紅色資源共用地圖”小程式,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將包括8處村史館、黨史館在內的40多處紅色資源“串珠成鏈”,並建設數字有聲圖書館,方便群眾線上線下進行黨史學習教育。大數據平臺在未來還將為社區發展提供更多助力,正在開發建設的“淄博高新”APP,將在平臺上設置志願服務專區,實現群眾“點單”、實踐站“下單”、志願者“接單”一條龍服務,根據部門、行業特點,開通運作服務多樣、功能齊全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直通車”。
美美與共
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鄉愁記憶展廳、兒童遊樂區、便民服務廳、社區書吧、日間照料中心……在高青縣常家鎮常盛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記者看到了功能豐富的各類展廳和服務站,在這個2019年11月建成的新社區裏到處洋溢著居民們的歡聲笑語。社區中的開河村和五合村是由黃河灘區遷建而來,在搬遷之前,灘區群眾一直面臨著五大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
曾經的黃河灘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到雨季,進村路就泥濘不堪,無法行走。孩子上學,一天4次背著進出;群眾撥打120,患者需被擔架抬到大堤上才能乘坐救護車;“有女不嫁黃河灘”,也曾是灘區百姓抹不去的痛。1996年的黃河水患發生後,五合村當年散了十幾門親事。直到2017年,山東省全面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常家鎮常盛社區作為淄博市第一個完成整建制搬遷的社區,真正實現了灘區群眾的“安居夢”和“致富夢”,帶領群眾走向了小康生活。
如今,搬進了常盛社區的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區打造了一間特殊的“直播間”,讓社區發展與鄉村振興、時代潮流結合了起來,通過直播帶貨、公益宣傳等新模式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增收致富。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進群眾,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創新舉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共建成區縣文明實踐中心8處、鎮(街道)實踐所88個、村(社區)實踐站2893個,基本實現全覆蓋;涌現出“5個祝福禮、10項節慶禮”“8+N”志願服務隊、“明理衚同”“婚禮五統一”“陪你到老”“大健康”“板凳課堂”等一批接地氣、有活力、受歡迎的工作方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花開淄博、亮遍全國。
□本報記者 趙桐 通訊員 李潔心 田緒明 張慶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