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投入使用。
今天(9月13日)上午,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用平臺、“藍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正式對外發佈,這是青島藍谷以平臺化思維推動創新要素間深度融合的具體舉措。
去年,青島藍谷牽頭成立了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創業聯盟,為區域內的院所、企業、服務機構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溝通的平臺。今年,青島藍谷以區域內高度集聚的科研儀器設備為抓手,搭建了“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用平臺”。一方面,通過“共用、共用”,推動區域內創新資源優化配置,降低各單位運營成本,實現“共贏”;另一方面,以儀器為媒,鋪就院企深度融合發展之路。在共用儀器的同時,嫁接各“國家隊”的專家、成果資源,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研發提供解決方案,盤活藍谷的科創資源,讓科技創新進一步為産業發展賦能。
記者從青島市科技局獲悉,青島市大型科學儀器共用工作始於2004年,2009年建設了青島市大型科學儀器共用服務平臺,使用網路平臺管理大型科學儀器。截至目前,服務平臺入網儀器已達4700余臺套,儀器原值超過38億元,儀器類別覆蓋了分析儀器、海洋儀器等15個類別,基本滿足各行各業的檢驗測試需求。
下一步,青島市大型科學儀器共用服務平臺將加強與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用平臺的合作與交流,依託市、區兩級儀器共用平臺,充分挖掘現有儀器的服務潛力,推動資源共用、業務共用,實現服務機構之間的互利共贏,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發展。
400余臺(套)設備、價值超過5億元……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用平臺將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山東大學(青島)、國家深海基地、海檢集團等十余家重點院所、高校、企業內的高端儀器“一網打盡”,涵蓋了海洋、化學、材料、機械等多個行業領域。平臺採用現代資訊技術推動智慧化共用,用戶只需在家輕點滑鼠,就可縱覽藍谷儀器資訊,並輕鬆線上預約。
平臺建設得到了區域內眾多國字號的鼎力支援,入網資源包括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全國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海檢集團建設的目前國內唯一的綜合性海洋設備第三方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等。各單位保證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營利原則收取費用,並可組織本領域技術專家、檢測專家、設備專家等“行家裏手”,共同為客戶設計優化解決方案、分析論證實驗結論,讓企業科技創新少走彎路。
“從公司出發,5分鐘車程就可到海檢中心做振動試驗,10分鐘車程就可到國家深海基地做打壓測試,這在其他區域是不敢想的。”青島森科特智慧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敬東表示,公司水下6000米錄影機的耐壓性測試,就是在國家深海基地深海高壓環境模擬實驗室完成的,該實驗室是國內少數幾家可完成該測試的平臺之一。“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用平臺”中儀器設備的多樣性,可以讓用戶需求得到一站式解決,如對於海洋技術裝備企業,從項目整合到實驗室測試,再到岸基測試,最後到近海海試,甚至小批量、高精度的機械加工都可以在藍谷就地解決。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島藍谷海洋儀器共用平臺”已完成來自千里之外的第一單,試運營期間,平臺收到同濟大學環境學院科研人員的儀器使用需求,工作人員根據其生物分子濃縮過濾的使用要求,指導其進行了山東大學全自動切向流過濾系統的預約對接,並順利完成了相關實驗。
當天同步發佈了“藍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該平臺投資3000萬元,完全由社會化力量建設,是青島市目前唯一市場化運營的海上科研測試平臺。平臺集産、學、研、用為一體,通過聯合山東沿岸測試場,打造全國沿岸測試場網路,從事近海測試與海洋科學實驗,為全國的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等提供海洋測試服務和數據産品。
“藍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的投入使用,將有效滿足創新裝備成果樣機到産品整條研發鏈試驗需求,是對青島市現有測試平臺的有益補充。
目前,青島藍谷引進落地的“國字號”涉海科研平臺、高等院校已達50余家,市場主體突破6000家,成功獲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