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在青島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上演”過一場令人大開眼界的“人機大戰”——機器人與專業擦玻璃的“蜘蛛人”進行現場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細度的PK。賽程不到一半,機器人的“進程”已經比人工快了約三分之一。
當時參與比賽的機器人只是一台“樣機”。而現在,這款擦玻璃機器人已經在青島實現了量産,可以進行商業應用,讓人們在身邊的生活裏看到了“機器換人”的智慧前景。
據了解,這款擦玻璃機器人來自深圳截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始人冉祥告訴記者,企業背後“依仗”的世界一流研發團隊已經在青島這片創業沃土扎了根。
能不能有一款機器人,既能實現輕量級靈活清潔,也能清洗凹凸不平的外立面?想像已經成為現實。冉祥團隊在青研發的會“伸手”的輕量化吊裝機器人,可以快速清潔各種造型的高層建築幕墻玻璃。
這是一種基於電纜驅動並行機器人技術的高層建築幕墻清洗系統。簡單來説,用四根導線控制機器人,並將導線固定在一面墻的四角,就可以實現機器人的高空自主移動擦洗功能,而且能夠清潔這面墻的每一個角落。冉祥介紹,“四角固定”的方式不僅省去了在樓頂安裝移動機器人吊臂的麻煩,還可以通過並連線構和穩定性控制,讓機器人抵禦高空強風,提升安全性。
這款機器人最大的優勢是,可以通過改變伸出的“手”,即清潔刷的長度,來提供最佳的玻璃清潔強度。如此一來,不管是凹凸不平的墻面還是玻璃窗戶,不管是6釐米的凸起還是2釐米的凹陷,清潔起來都不在話下。
這個靈活的“小傢夥”只有1.3米寬,不足45公斤重。但與人工清潔相比,機器人的工作不僅安全可控,並且能夠大大降低工作成本。
冉祥告訴記者,在平面上,人工清潔一秒鐘可以移動6釐米,而這款機器人可以達到15釐米,是人工效率的2.5倍;實驗結果表明,32000平方米的樓宇清潔,只需要2台機器人工作不到16個小時即可完成。
這款機器人誕生的背後,是世界一流技術的“護航”。
冉祥的研發團隊不乏來自日本、南韓、瑞士等國家機器人領域的高精尖人才,世界著名醫療機器人專家、世界機器人學術委員會常委權東秀也是公司發展的“智庫”。
一個成績或許能證明團隊的實力:2018年6月,在世界醫療機器人大賽上,這支團隊擊敗了美國達芬奇及德國國家隊等參賽團隊,一舉奪得了全球總冠軍。2020年,這支團隊開始研發噴塗機器人,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改進技術研發了擦玻璃機器人。
“我們最初回國創業的時候,把公司先註冊在了深圳,但也一直在尋找‘氣質’更為相投的創業城市。”冉祥説。深圳、上海、杭州、蘇州、嘉興、淄博……一路“對比”下來,這支團隊最終選擇在青島註冊了青島科智星機器人有限公司。
即便有頂級人員組隊,研發過程中也有很多超出想像的難題。以“伸手”這個功能為例,冉祥團隊就耗費了相當多的心血。“機器人在高空中只要一‘伸手’,重心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保持平衡是完成清潔工作的前提。”冉祥説,這是他們研發最大的難點。
乍一聽,這似乎沒有難度,稍有物理學常識的人就能想到通過結構調整來達到受力均衡的解決方式。冉祥團隊也想到了:“我們在機器人上添加了可以與清潔刷實現力的平衡的部件,每次機器人‘伸手’,這個部件就將相應移動以保持平衡。”但實際操作起來,凹凸不平的清潔面對機器人的考驗頗多,什麼時候“伸手”、“伸”多遠、動作幅度多大等都需要考慮到。每次“伸手”的距離都不一樣,這就意味著,很難有一個固定的程式對機器人清潔這個動態過程進行平衡保持。為此,團隊進行了不計其數的試錯實驗,再綜合考慮風速、拉力等因素,同時加入人工智慧手段,記錄機器人每一次重復勞動的動作,多措並舉,對演算法進行了優化。
整個研發過程中,團隊的總投入超過一億元。現在,這支一流的團隊在青島完成了對擦玻璃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産,讓擦玻璃這項工作的“機器換人”從夢想照進了現實。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