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點讚山東:在創新中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稿源時間:2018-03-30 16:06:58  文章來源:齊魯網  作者:張政 趙秋麗 沈耀峰 責任編輯:高靜
【摘要】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山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實踐具有怎樣的啟示和借鑒意義?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前往濟寧市曲阜、鄒城和臨沂市沂南、蒙陰、蘭山、臨沭等地,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3月30日,《光明日報》在07版光明調查欄目整版刊文《山東:如何在創新中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光明日報調研組通過對濟寧市曲阜、鄒城和臨沂市沂南、蒙陰、蘭山、臨沭等地的深入調研,點讚山東近年來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成功樣本和鮮活經驗。

微信截圖_20180330073454.png

  編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東近年來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聚焦道德品行、家國情懷、幹部政德、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時代價值,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性創新成果,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成功樣本和鮮活經驗。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前往濟寧市曲阜、鄒城和臨沂市沂南、蒙陰、蘭山、臨沭等地,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初春時節,齊魯大地乍暖還寒。古韻今風在這裡交融碰撞,千百年來形成的優秀文化在這裡被重新闡發、轉化,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綻放出耀眼的時代光芒。

  “鄉村儒學”“孝心基金”“家風家訓”“四德榜”“新鄉賢”……穿行在孔孟故里,調研組感受到處處涌動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流。自2013年以來,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要指示精神,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著力挖掘和昇華其含蘊的“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化血脈、精神命脈”,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使其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化為人們的行為規範。

  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山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實踐具有怎樣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涵養道德品行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百善孝為先”“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孔孟故里到沂蒙老區,從城鎮社區到偏遠鄉村,走在大街小巷上,這些烙印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經典話語無處不在。

  在曲阜市尼山鎮聖源村,調研組看到,“四德榜”張貼在墻,並配有受表彰村民的照片,“為父母下載愛聽的戲曲節目”“給父母繳納農村養老保險”等事跡都詳細陳列其上。沂南縣還將孝善文化與扶貧工作結合,創新推行了“家庭養老孝心基金”,依汶鎮後峪子社區黨總支書記梁兆利介紹,對於60歲以上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社區按照當地生活成本核算,由子女、政府和社會共同籌資,社區以紅包形式每月發放給老人240元,“兒女孝不孝全看四德榜!”

  四德,是指“孝、誠、愛、仁”,誰有突出表現,名字就出現在村莊、社區、廠礦、窗口行業的“四德榜”榜單上。精心侍奉老人的“孝順媳婦”王炳蘭,捨己救人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範”的刁娜,靠撿破爛捐資助學的劉盛蘭,坐在輪椅上還債的企業家孫啟梅……他們的事跡,都上了榜。至去年年底,這樣的善行義舉“四德”榜全省已豎起11.7萬餘個。

  如今在山東,“誠信”不再是道義上的形容詞,各地都探索建立了徵信(誠信)體系,每個社會主體都有一份官方的誠信檔案。曲阜市委書記劉東波介紹,該市信用平臺已歸集40多個單位的數據1.2億余條,並設立誠信“紅黑榜”,已發佈“紅榜”資訊8100多條、“黑榜”資訊約740條。同時,省裏還啟動“厚道魯商”行動,50多個單位和部門聯合發佈“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實現了信用資訊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德,山東集中出版了《孔子家語通解》《百年儒學精華》《孝德教育讀本》等圖書,在報紙、電視臺、新媒體上打造“天下父母”“節儉中國人”等品牌欄目,推崇“山東好人榜”“齊魯時代楷模”、新鄉賢等道德模範,拍攝了《孟母教子》等影視劇、動畫片,等等。同時,山東在全國率先開設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建立國學經典“一校一導師”制度,創辦了一批國學經典聯盟校,開展經典誦讀、感恩教育等活動,帶動1000多所學校100多萬中小學生參加,全省中小學經典誦讀普及率達100%。

  為推動國學經典從書院走向民間,讓傳統文化紮根百姓生活,濟南市精心篩選了100多條《論語》經典名句,製作成宣傳畫,張貼在市區4000多輛公交車內,使車廂成為道德文化課堂;泗水縣率先創辦“鄉村儒學講堂”,以講故事的方式講授《論語》《孝經》等經典,目前儒學講堂已覆蓋全省2800余個村莊。

  此外,山東還創新“圖書館+書院”文化服務模式,將現代圖書館與傳統書院結合起來,在全省縣級以上圖書館建設“尼山書院”,鄉村儒學、社區儒學形成了互補。“這些古籍裏的文字在孔孟之鄉‘活了起來’,學習傳統文化已經成為老百姓的自覺和習慣。”濟寧市委宣傳部部長李昌文説。

  2.厚植家國情懷 傳承紅色基因

  “先國後家,心胸開闊,先公後私,光明磊落,先人後己,先老後少,以孝為先,根深葉茂。”這是鄒城市後八村的宋氏家訓。村支書宋偉介紹,宋氏家訓已傳承了上千年,成為家族教育子孫後代的“寶典”。

  在曲阜、沂南等地,每家每戶門前的公示牌上都寫有家風家訓,有的在家中顯要位置懸挂著裝裱的家風家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山東通過弘揚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將其融入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不斷厚植民眾的家國情懷。

  作為革命老區,山東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省裏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以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平臺,結合當地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物古跡,在廣大幹部群眾中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依託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拍攝《沂蒙》《沂蒙六姐妹》等紅色題材影視劇。調研組了解到,臨沂市還將《沂蒙精神故事簡明讀本》納入中小學德育教學計劃,通過開展“踐行沂蒙精神好少年”“沂蒙精神百校行”等活動,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培塑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同時,山東還將愛國主義教育由“線下”延伸至“線上”,開通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紅色齊魯”。目前,全省184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實現了網上瀏覽,收集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人物、文物、書籍和音視頻等資料,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網上訂票和預約參觀。

  “一口糧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一個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兒子還要送戰場。”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感慨地説,“沂蒙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以“紅嫂”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了革命,彰顯的是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如今,“沂蒙紅嫂”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于、“擁軍媽媽”胡玉萍等老人已相繼辭世,但“紅嫂精神”正代代傳遞。“兵媽媽”朱呈鎔把擁軍當成終身職業,行程26萬公里、走訪了300多支部隊,目前擁有5000多個“兵兒子”;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退休後,擔任義務講解員,已在全國各地做宣講報告1000多場……山高水長沂蒙情,新時代的“紅嫂”正將這種精神接力傳承下去。

  3.滋養官德政德 踐行知行合一

  在“閣老凳”前,學衍聖公不徇私情;在“戒貪圖”前,學廉政為官;在仁廉公勤“官箴碑”旁,思為官之道……在孔孟故里,這些含蘊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人文景觀,如今已成為黨員幹部補足精神之鈣、滋養官德政德的現場教學點。像這樣的現場教學點,濟寧市依託曲阜“三孔”、周公廟、鄒城孟府孟廟等資源,開發了20多處。

  數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積澱了豐富的政德教育資源。為汲取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智慧,濟寧傾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幹部政德教育基地,將政德教育課堂授課與現場教學互動,再配以“體驗教學”“禮樂教學”,針對不同培訓對象、不同培訓時長,有機組合成短、中、長期教學模組,形成了規範化、系統化的傳統文化政德教育教學體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知行合一’的從政理念。這些都是我們重點挖掘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濟寧幹部政德教育學院副院長崔德路介紹,在課堂教學方面,學院打造了20多堂專題課程,並編撰出版了專門輔導教材。截至今年3月,自開辦政德教育以來,已承接24個省份的各類班次860多期,培訓學員4.7萬餘人。

  在臨沂市,調研組了解到,該市依託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革命紀念館等建立了18個現場教學點,編寫了30多部特色教材,開發了現場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教學形式,累計承接中央和地方各類班次3500多個,培訓學員21萬餘人。

  調研中發現,通過官德政德教育,大多數黨員幹部樹立了正確的政績觀,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大大提升。比如,蒙陰縣堅持生態立縣,種植蜜桃、蘋果等共110萬畝,養殖長毛兔700萬隻,發展生態旅遊年接待遊客490多萬人次,帶動約45萬人脫貧致富。曲阜將傳統文化融入社會治理,創新“民情夜話”制度,全市成立“和為貴”調解室431個,已調解矛盾糾紛4000多起,調解成功率達98%,獲評“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最佳案例”。

  4.向世界傳播中國智慧中國價值

  “國雖大,好戰必亡”“以和邦國”“和而不同”……去年9月,在曲阜舉辦的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上,這些凝聚著“中國智慧”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引起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國內外儒學研究專家的強烈共鳴。大家不分種族、膚色、宗教,圍繞“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深入研討,就共建人類美好家園等議題達成廣泛共識。

  類似世界儒學大會,山東還創立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國際孔子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其中,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經成功舉辦四屆,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成為世界文明對話交流的“博鰲論壇”;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已成功舉辦34屆,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

  濟寧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廣介紹,為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濟寧舉辦了“中國—希臘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經學國際學術高端論壇”“傳統文化與中國外交”“國際青年儒學論壇”等學術研討活動。同時,濟寧還舉辦了國際中學生儒學辯論大會,組建“儒學國際傳播媒體聯盟”,在儒學國際傳播上發出中國聲音。

  調研組了解到,為展示中華優秀文明成果,山東創立了以孔子誕生地命名的“尼山書屋”,通過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合作,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國落地。目前,已有28家尼山書屋在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的16個國家落地,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10家,共有1萬多種中國優秀圖書通過尼山書屋進入海外讀者視野,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際品牌。

  為生動地講述中國故事,山東近年來推出了《瑯琊榜》《偽裝者》等一批影視劇作,“圈粉”無數。特別是《瑯琊榜》播出不久,北美最大的亞洲電視劇網站Viki.com上,就出現了《瑯琊榜》的專題頁面,還能線上觀看由外國志願者翻譯、製作的字幕,劇作傳達的“義”“禮”精神,正是儒家文化的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寫入了聯合國決議。山東借助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不斷創新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運用文化節展、文物展覽、旅遊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如甄選精品館藏文物參加了“大羽華裳”“孔子文化展”等國際級專題展覽,有力推動中華文化成功走出去、走進去,向世界有效傳播了“中國智慧”“中國價值”。

  5.關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

  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和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山東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認真思考並加以解決。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國家工程,需要從頂層加強設計。調研組了解到,山東省目前已經制定了《山東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方案》,明確了構建“五大體系”,建設“兩區三帶”五大文化區域、實施“八大工程”。但各地特別是縣區在推進傳統文化項目建設時,大都缺少統籌規劃,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同時,正在建設的孔子博物館,是具有時代標桿意義的重大文化工程,僅憑曲阜和濟寧的人力財力物力遠遠不夠,急需省裏和國家層面給予重視和支援,適時組織有關專家對博物館建設理念、館藏、布展、維護等進行全方位指導、幫助。

  ——人才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目前,曲阜優秀傳統文化示範區已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但調研中多數基層幹部反映,文化創意、文化産業發展等方面的人才缺乏,特別是學術素養深、懂政策的複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資源”。有的地方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有的人才隊伍甚至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未來,中央和省裏有關部門應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統籌考慮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問題,針對山東弘揚傳統文化的實際,在幹部人才隊伍方面給予適當支援。省內各地應抓緊完善人才選用政策,建立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機制,著力打造一支素質優、作風硬的人才隊伍。

  ——在弘揚傳統文化過程中,各地研究機構設置普遍存在交叉重疊現象,研究工作不僅呈現碎片化,且重復研究問題比較突出。同時,相關研究力量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會等單位,無法形成推進傳統文化保護、研究、弘揚、傳承的合力。地方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必須打破行業領域、行政區域限制,強化協同協作,創新體制機制,統籌相關力量,整合優勢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精品,努力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逐漸成為各國共識。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尼山書屋、《瑯琊榜》等具有濃郁“中國風”的文化産品成功走向世界,充分證明,只要掌握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規律,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找準中外民眾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能被國外民眾所認識和理解,就能為人類的共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調研組組長: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調研組成員:趙秋麗、沈耀峰、馬姍姍、蘭亞妮、李志臣、蘇佔兵)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