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山東3月26日訊 春分過,農事忙。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響泉村的“老焦”,更是忙得一塌糊塗,電話一直響個不停,有訂貨的,有催貨的,有的客戶甚至直接到府來等著。“不是俺不想早點供貨,而是這些雪桃、雪梨産量有限,而且都有一定的生産週期,急不的,快不的。俺尋思著,今年趕緊擴大生産規模,來滿足市場的缺口。”被鄉親們稱為“能人”的“老焦”,心中又打出了“長譜”。
“老焦”全名叫焦裕良,是響泉村人,儘管身在農村,但卻長的白白凈凈,一副鑲邊眼鏡,西裝革履,很像城裏人。他思維活躍,自學成才,愛動腦筋鑽研技術,接受的新事物多,人送外號“田秀才”。
響泉村位於峨莊古村落國家森林公園內,森林資源茂密,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海拔800多米的響泉大峽谷,地勢險峻,沿著繩子嵧往裏走就是焦裕良的80畝果園,以種植梨、桃、獼猴桃等林果為主。
剛剛提到的雪梨,就是焦裕良歷經13年精心培育而誕生的農業重大科技成果。據他回憶,2005年的一場早到的大雪,讓焦裕良沒來得及摘完樹上黃金梨,損失慘重。不過這次災害卻留給他一個意外之喜,次年春天,他在修剪樹枝時驚奇的發現,有兩個套袋的黃金梨在經過一個寒冬後仍在樹上沒落果,而且還是水靈靈的金黃色。“我當時在意外之餘,感覺到這之中必有奧妙,到底是芽變、枝變還是種子變異?於是,我就把這兩個梨當成了試驗品,培育出了幾十顆原生苗,開始用砧木嫁接,同時四處諮詢專家,反覆實驗。”焦裕良説。
為了培育出抗凍耐寒的雪梨,焦裕良冬天穿著棉衣棉靴天天進山鑽研,春節都顧不上走親訪友,年初二就上山看苗,真可謂吃盡了苦頭,也不知失敗了多少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0年後終於培育出了耐寒雪梨。2015年他首次栽種1畝地,全部坐果,單果最大重達到2公斤,平均1.5公斤,糖酸度比24:1,是目前國內口感最好的梨。該梨原名為“西瓜梨”,具有成熟期晚、糖分大、營養價值高、抗旱、不佔農時、不用儲存等特點,經專家定名為川山雪梨,該成果榮獲淄博市農業創業與創意大賽二等獎。除此之外,焦裕良還立足當地實際,先後選育成功音樂禦梨、小雪蜜桃等十幾個新品種,“顛覆”了傳統種植模式,使産品上市時間提前或延後,巧打時間差,效益增長5-10倍。
敢於創新的焦裕良在成功培育小雪蜜桃、川山雪梨後,去年又有了一項新的科研栽培成果,獼猴桃在峨莊嵧落地結果了。為此,焦裕良還專門編了一個順口溜:川山獼猴桃,個頭有點小,吃著有點甜,周身不長毛,抗凍又抗早,樹小結果早,要想快致富,我來幫你忙。
談及未來發展,作為淄川區響泉大峽谷鄉村旅遊合作社理事長,焦裕良表示,他今年計劃建設種植基地,擴大“川山雪梨”、“小雪蜜桃”獼猴桃的種植規模。在此基礎上,在群眾中大面積推開種植,無償提供技術指導,真正讓農閒變農忙,鼓起山區果農“錢袋子”。
“我的這些研究成果,除了個人熱愛以外,主要得益於區裏組織的農民技術培訓,我參加過很多次了,受益匪淺。”焦裕良深有感慨地説。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關鍵是靠人才振興。近年來,淄川區深入農村調研,圍繞能使農民增收的産業,以點帶面,各種培訓相繼展開,真正讓農民走上了職業化發展的道路,鼓起了錢袋子。以淄川區東部山區為例,先後舉辦櫻桃、核桃、獼猴桃等專業技術培訓班,帶動當地2000多人種植各類果樹,部分老學員紛紛擴大種植面積,認真鑽研果樹種植管理技術,真正走上了職業化道路。很多農民參加培訓後,紛紛開辦家庭農場,成立合作社,興辦採摘園、農家樂,使當地逐步形成了以櫻桃、獼猴桃為主的集生産、加工、採摘、觀光、休閒于一體的産業區,實現了農業的轉型升級,三産融合,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200戶貧困戶脫貧。
“最近我區有238名農民獲得資格認證,成為全市首批新型職業農民。下一步,我們依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著力培養一大批技術能手、職業農民,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的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撐。”淄川區農業局局長戰振慶表示。(張靖浛 閆盛霆 仇慧清)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