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問題導向
確保對症下藥
擱在半年多以前,相開進還是個廳級領導幹部,手裏端著“鐵飯碗”。如今雖職務沒變,仍是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但身份卻是“合同工”。作為董事會聘請的職業經理人,如果業績上不去,他隨時可能丟飯碗。
在山東省管企業中,被摘掉“官帽”的,遠不止相開進一人。23戶企業推行契約化管理,佔全部省管企業77%,涉及的53名高管人員,有49人選擇契約化身份。他們一般不在董事會、黨委常委會擔任職務,選聘、考核、薪酬分配權均由董事會行使。
“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建立,是國企改革過程中最根本的改革。”張新文毫不諱言,國有企業之所以不像企業,關鍵在於人不能流動、不能進出。“幹得不好,頂多撤銷職務,或者換個地方。”
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就理順董事委派、選派體制,在經理層全面推行契約化管理,建立外部董事、監事和職業經理人人才庫。企業國有資産監督機制不健全,就加強企業財務監管和審計監督,推進企業重大資訊公開,構建防止利益衝突機制。
國資委“一股獨大”的局面,在山東被徹底打破。從2015年3月起,18戶省管企業30%的國有資本,分兩批被劃轉至省社保基金理事會,涉及資本金180.65億元,對應的權益資産600多億元。這一“吃螃蟹”的舉動,讓山東省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鼓掌、叫好的聲音不少,擔心、質疑的也很多。
“現在看,支援的聲音佔了主流。”張新文表示,山東國企改革,核心是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治理制度,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等結構,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權。“省國資委和社保基金理事會分別作為出資人,對省管國有資本進行管理,在省屬一級企業形成了股權多元化的局面,這也是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下指標、定任務、拉單子等行政化手段,被堅決摒棄。尤其是在“僵屍”企業的處置過程中,山東不搞“一刀切”,培育整合盤活一批,資本運營做實一批,關閉破産退出一批,最大限度提升國有資産處置效率和效益。
山東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時民表示,因企制宜,首要原則是不搞“一刀切”,而是堅持“一企一策”分類處置。“‘一刀切’的辦法看似有標準,執行起來容易,但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每筆貸款的期限、抵押物也不同,如果統一標準,就不是按照市場化原則,各方利益也無法平衡。”
妥善安置職工
體現人文關懷
國企改革難,“僵屍企業”處置更難,職工分流安置,更是難上加難。對此,山東省委、省政府態度明確,“不把職工問題解決好,國企改革就算不上成功。”張新文引用清人胡林翼的“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表明改革的決心和穩定的重要。
趙軍原是山東能源集團宣傳部副部長,被派到肥礦集團擔任黨委常委、工會主席後,經歷了不小的落差:拋家別舍不説,上任3個月,沒領過一分錢。“不光是我,肥礦集團領導班子都這樣,職工工資發到哪個月,班子成員的薪酬就領到哪個月。”
原來,肥礦集團歷史包袱沉重、資不抵債,已拖欠員工工資10個月以上。
剛上任時,趙軍愁得一連幾天睡不好覺,擔心職工堵大門。然而,讓他意外的是,3個月來,幾乎沒見過陳情者,“這都歸功於集團科學合理、充滿人情味的職工安置方案。”
這個方案,由省政府做出部署,省國資委和山東能源集團牽頭,以肥礦為主制定,十三易其稿。方案提出了內部退養、解除勞動合同並支付補償金、正常經營安置、移交辦社會人員等9條安置渠道。職工安置總費用約25億元,由財政補助和貼息貸款解決。
5月30日,肥礦集團召開職工代表大會,157名職工代表全票通過這個方案。
“關鍵在會前,核心是民意。”肥礦集團工會副主席牛憲民説,方案徵求意見,做到了“宣傳教育到位,徵集意見、解疑釋惑到位,分析研判到位”。白莊礦一線採掘工安樹河動情地説:“幾個月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成了現實。連勞務輸入人員也享受到了安置政策,考慮得太週到了。”
在山東國投公司黨委常委盧連興看來,妥善安置職工是改革的重點。“政策類別化、去留自願化、方案人性化,是處置的原則。不搞一刀切,算清明白賬,走有走的政策,留有留的待遇。國投公司分流安置三四千人,沒有一個人陳情。”
淄礦集團新升實業埠村煤礦有個“全員溝通對話會”,7年搞了50多場次,參與人數數萬人次。“交流順暢了,資訊透明瞭,問題好解決了,形成了尊重職工、相信職工、依靠職工的良好改革氛圍,有效保證了轉型發展。”新升實業公司董事長李樹新説,在這個過程中,一直保持“我們始終跟職工在一起”的姿態。“要求職工做到的,幹部先做到,改革,不能只改職工不改幹部。”
重塑制度優勢
奠定轉型基礎
“我到北京開會,常有央企負責人向我了解山東國企改革的做法,説明山東國企改革在一些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王書堅説。
埠村煤礦就是見證者。這個礦已開採57年,連續虧損11年,但沒有簡單地礦關人散,把包袱一甩了之,而是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有序轉型,終於逆勢盈利。李樹新的體會是:“從變革體制機制入手,重塑制度優勢,探索混合所有制,解決企業轉型體制單一、治理失范的問題;推行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解決經營者活力不強、動力不足的問題;堅持産業運營與資産運作相結合,解決産業轉型速度慢、起點低的問題,順應發展規律,奠定轉型基礎。”
“但是,我心裏很明白,國企改革遠沒完成,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王書堅説。在他看來,國企改革的著力點在於3個方面:國有體制、民營機制和有效激勵。既要堅持搞好國有企業不動搖,又要破除掉以前那些尾大不掉的“國企病”。
主持設計國企改革“路線圖”的張新文説,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僵屍企業,根本上還是與我們的觀念和機制有關。“一些幹部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把行政習氣、裙帶關係帶到企業,帶壞了風氣,搞壞了經營。”
“僵屍企業”處置過程中面臨的一些難題,亟待破解。
首先是來自銀行金融系統的難題。張新文説,目前的做法是,企業可以破産,銀行作為債權人卻不可以有損失,這不公平,也不合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債權人、債務人是平等的,有了風險和損失,銀行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應該發展混合所有制及股權、債權、風險投資等多種融資方式,改變由銀行主導、間接融資一家獨大的金融模式。
其次是法院。依法破産是處置“僵屍企業”的重要途徑,但由於各級法院受理標準不一,部分法院出於社會穩定考慮,加上費時費力,不願受理破産案件,積極性不高,導致立案難度加大。
還有,國企要破産,過去的“欠賬”要交,相當於人之將死,還要逼其拿出買骨灰盒的錢,直接導致了“死不起”現象。企業的社會職能,比如學校、醫院,以及供水、供暖、供電、物業等移交地方,地方接收起來往往不積極,推動起來很慢、很難。
用張新文的話説,現在正是國企改革轉型的“窗口期”。“處置好‘僵屍企業’,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是個不得不過的坎兒。”一定要抓住這個重要機遇期,加大政府協調力度,促進改革順利向前推進。(記者徐錦庚、喬楊、劉成友、卞民德、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