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科考人員初步探明維嘉海山與採薇海山巨型底棲生物分佈具有良好的聯通性。通過與採薇海山的對比分析,表明維嘉海山巨型底棲生物種類組成和多樣性與採薇海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除了少數海綿動物及其共生的儷蝦有可能是新種外,其餘種類與採薇海山基本相同,改變了海山間生物群落聯通性差的傳統認識,為科學評價海底環境、合理設計深海採礦系統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傅文韜告訴記者,深淵的實際情況常常顛覆了科學家們的傳統認知,“下潛之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海百合是固定附著在海綿體上的,但是我們下去採樣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它們是會跑的!”
維嘉海山下發現連續富鈷結殼分佈區
與以往蛟龍號航次相比,今年的航次除了具有大深度潛次多的特點,還具有任務來源多樣化的特點。其中一項資源勘探任務就是在西北太平洋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開展下潛作業,利用蛟龍號精確定位取樣、近底觀察與視像的技術優勢,獲取合同區重點區塊高精度、高清晰數據資料。
根據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我國將在未來的十年完成合同區三分之二的區域放棄工作。本航次通過蛟龍號在維嘉海山的下潛作業,發現連續富鈷結殼分佈區,資源前景好,為我國未來在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重點勘探區塊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另外,經過科學家下潛實地驗證,初步發現多波束回波強度勘探技術在提高富鈷結殼勘探效率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潛力。
據了解,本航次任務來源多樣,包括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以及973計劃,人員分別來自國家海洋局、中科院、中國地調局和教育部等多各個部門和單位。在本航次中多種任務有機融合銜接,船隊隊員通力合作,蛟龍號開放、共用的運作機制已初步建立。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