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決定健康”——訪國際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楊志寅教授

稿源時間:2016-12-19 15:57:28  文章來源:中國網山東  作者:週一 責任編輯:高靜
【摘要】12月7日,第十四屆國際行為醫學大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會議首次在全世界範圍評選出3位國際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濟寧醫學院楊志寅教授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行為醫學專家。這是國際行為醫學的最高獎勵,是國際行為醫學會對中國行為醫學事業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中國行為醫學團隊的嘉獎。

  中國網山東12月19日訊 12月7日,第十四屆國際行為醫學大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會議首次在全世界範圍評選出3位國際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濟寧醫學院楊志寅教授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行為醫學專家。這是國際行為醫學的最高獎勵,是國際行為醫學會對中國行為醫學事業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中國行為醫學團隊的嘉獎。什麼是行為醫學?行為醫學和傳統醫學有什麼關係?行為醫學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帶著問題,踏著冬日暖陽,13日下午,我們來到濟寧醫學院楊志寅教授的工作室進行了採訪。

“行為決定健康”——專訪國際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楊志寅教授

  一間書房,溢滿了書香,沿壁書櫥及書桌上擺滿了各种醫學專著、期刊雜誌,房間一角,一盆綠色植物給書房平添了幾分春色。“我這辦公室是多功能的,因為經常要加班,集研究、編纂、交流於一體了。”楊志寅教授微笑著告訴我們。

  作為中國行為醫學的奠基人之一,擁有國際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中華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山東省行為醫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山東省行為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等眾多頭銜與學術光環的楊志寅教授,完全不是想像中“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老學究模樣,而是位開朗健談、和藹可親的老者。

  知微知彰 涓涓細流終為江河

  聽説我們要他談一談行為醫學的內容、發展建設、普及等問題,64歲的楊志寅教授頗為感慨:“我是怎麼開始從事行為醫學研究的呢,這還緣于多年前的從醫經歷,讓我意識到人的行為方式可以決定健康狀況。” 與楊教授的談話從他的從醫生涯自然而然地徐徐展開,二十幾年前的1988年前後,在當時的濟寧市第二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做心內科大夫的楊志寅發現,在心內科住院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中,入院前有不少都是因為生氣發怒後不良情緒積聚而發病的。當時有一例印象特別深刻的病患,也是一直到現在都讓他感到特別遺憾的病例。有一位因為生氣導致急性心梗發作入院的老年病人,入院後經過治療病情已經穩定,原計劃次日出院。當天晚飯,家屬送來了老人愛吃的水餃到病房,老人情緒很好,非常高興地吃了不少。但很快,卻極突然地一頭栽倒在床上失去了意識,驚慌失措的家屬趕緊喊大夫搶救,因為那時候醫療條件有限,雖然醫護人員進行了全力搶救,卻仍沒未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事後通過詢問家屬,分析應該是老人一下吃水餃太多、過飽導致心臟負荷過重,誘發了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才釀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比較大,讓我意識到,人的情緒及行為與健康應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類似突發疾病的搶救‘黃金時間’往往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很多情況下,人在面臨緊急突發疾病或意外事故時,多數是得不到及時救助的,如果不注重人的心理及外在行為,會釀成多少悲劇啊!” 楊教授心情沉重地説道,當時社會已開放,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也逐漸增多,通過業內同行交流及查閱資料,對行為醫學開始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到人類行為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由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和心理社會因素引發的疾病會越來越多,意識到這是一個應該引起醫界關注的課題,也是一個前景樂觀的課題。在業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1990年,“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及生物反饋學會”由中華醫學會正式批准成立,行為醫學在中國開始起步。

  “通俗地講,行為醫學就是研究人日常衣食住行等行為與健康、疾病關係的一門知識和技術,並把這些知識應用於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一門新興科學領域,是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新興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楊志寅教授解釋説,1973年美國生物學家首次提出行為醫學這一概念,1990年中國成立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我們雖然落後十幾年,到現在還不到30年的時間,但由於其實用廣泛,一問世就受到了極大歡迎,這為行為醫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目前,中國行為醫學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已走在世界前列,國內人才輩出,發展前景美好,潛力無限!

  人類的行為及醫學的複雜性決定了行為醫學是一門與多個相關學科的交叉性學科,與心理學、精神病學、臨床醫學、護理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全科醫學、倫理學等有廣泛的交叉和滲透。行為是人和動物對周圍環境影響的複雜反映,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指外在表現,廣義指內在活動,即“外顯行為”與“內隱行為”。現代行為醫學內容不僅研究外在的行為,而且廣泛涉及了內在的心理活動。如吸煙、酗酒、易怒、緊張情緒、缺少運動等行為常常會引發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高血脂等慢性病。

  楊志寅教授話鋒一轉,接著説道,在中國,因不良生活方式疾病而導致死亡的人數,已佔總死亡人數的50%以上。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中風患者大約1100余萬人,高血壓患者1.6億,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個億,而這些又是心腦血管病人的前期患者......高超的醫療技術只能減少10%的過早死亡,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卻可以減少70%的過早死亡。‘小病影響GDP’不是危言聳聽,當前社會環境下,無論是工薪階層,還是中産白領,又或是商賈富豪,如果家裏有人患了重症惡疾,即使是毫無救治希望的惡疾,在孝道忠義倫理傳統下,也多半會選擇救治到最後一刻。花費動輒幾萬、十幾萬乃至上百萬,又有多少家庭還能維持原來的生活水準及生活品質呢!“行為決定健康”,以行為醫學促進大眾健康的普及推廣工作刻不容緩。

  “綠皮車”的記憶 一路櫛風沐雨

  1992年6月,在楊志寅教授的牽頭帶領下,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中華醫學會,濟寧醫學院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雜誌》創刊,作為亞洲唯一的國家級行為醫學領域期刊,楊教授帶領行為醫學分會重點抓好辦刊品質,圍繞提高雜誌的水準,大膽改革,銳意進取。先後獲評衛生部醫藥衛生優秀期刊獎、山東省優秀期刊獎、中華醫學會優秀期刊獎、中國精品優秀期刊等獎項,為中國行為醫學與腦科學的發展及學術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還有由楊志寅教授主持完成的30余項科研項目,獲得了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普獎、中華醫學科技獎、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及廳局級獎項;主編撰寫的20多部專著、20多本科普圖書及在國內外發表的160余篇論文......均引起了國內外業界人士的認可和關注, 基本形成行為醫學系列。“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這些榮譽光環的取得,是幕後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的付出換來的。

  “二十幾年前我們開始籌備創刊的時候,嚼的是冰冷與艱辛,揣的是夢想與期盼。篳路藍縷、起步艱辛猶在眼前。記不清坐著綠皮火車來回北京上海多少趟,那時候坐火車一般是找不到座位的,能擠上去就不錯了,來回都是站著。冬天車廂裏到處透風撒氣,夏天可就變成了悶罐,那滋味可不好受。”楊志寅教授輕描淡寫地説道,拿著醫學院特批的三千元經費,經過近兩年的籌備,1992年6月,《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終於正式創刊了,那一刻,感覺所有辛苦付出都值得了。

  創刊只是開始,為了提高行為醫學理論水準,提高期刊品質,弘揚科學精神,普及行為醫學知識,楊志寅教授和他的團隊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飯。聽著楊教授微笑著回憶過去,徐徐道來,風輕雲淡,讓人不禁想起一句話:每一種勤奮、努力,終將帶來豐碩回報。

  行為醫學不再遠 小科普大健康

  時光荏苒,轉眼近二十個年頭過去了,行為醫學也逐漸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2007年,楊志寅教授創造性地提出“行為決定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靈魂,行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健康行為顯智慧,知之而行是智者。”的重要理念。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限酒戒煙、心理平衡作為守護健康的四大基石,“我們認為若再加上良好睡眠和早診早治這兩方面,以這健康六大基石為基礎,把預防疾病的關口前移,那麼普及健康的理念則更為完善。” 楊志寅教授説,‘上醫治未病’,關口前移,把預防放在首位,才能由此揭開行為醫學由科學研究向“大眾行為健康”推進的序幕。

  如今,中國的行為醫學理論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任何科學研究的成果都是為了服務大眾,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普及行為醫學科學知識,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成立了“全國行為醫學科學傳播專家團”,編撰出版了系列科普作品,組織專家在全國範圍開展“行為與健康---百城巡講系列活動”。深入黨政機關、工廠、學校、社區、部隊等單位,利用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健康科普宣傳,已經收到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

  從參與組建學會,創辦雜誌,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行為醫學》和系列專著、論文,倡議在綜合醫院開設行為醫學科,對醫者的行為醫學繼續醫學教育,到大眾的行為與健康科普教育以及醫、教、研等方面創造性開展工作,楊志寅教授和他的團隊,一路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為行為醫學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驕人成績。

  醫學必定是“人學”,它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它是為促進人類健康服務的。“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醫學若不關注人的行為(包括醫學行為),那可能就偏離了醫學宗旨。因此,學校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中加強行為醫學知識的講授和學習,就顯得相當重要。楊志寅教授告訴我們,目前,全國已有濟寧醫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等20多所院校開設了《行為醫學》課程。同時,行為醫學針對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開展以來,大大普及了臨床一線醫師處理臨床各種常見疾病的心身問題的診療水準,得到了醫護人員的熱烈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在行為醫學領域,楊志寅教授在診斷學領域亦多有建樹,作出了重要貢獻,1993年他主編出版的《診斷學大辭典》,經劉德培、黃志強、顧玉東、翁心植等30位院士和博導評價:“該辭典填補國內外空白,達國際先進水準,對該學科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該辭典曾分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及山東省科技進步獎等。另外,楊教授還陸續主編出版了診斷學系列作品,如:《診斷學大辭典》第2版、《漢英診斷學大辭典》、《現代診斷學》、《漢英/英漢診斷學詞彙》、《心電學詞典》(第1、2版)、《體檢診斷學》CAI課件、《臨床診斷學》CAI課件、《內科危重病》(第1、2版)、《危重病手冊》等。2013年創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中華診斷學電子雜誌》,目前,在全國醫學電子期刊中擴展影響因子及多項評價指標均位居前列,其內容也已凸顯獨特的學科特點和價值。

  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纍纍碩果,源於自己的責任執著、源於滿腔的熱忱專注,源於一顆拳拳仁愛之心,面對認可與成績,楊教授微笑淡然,欣慰感恩,面對未來,他將之作為一個新的征程,孜孜不倦,不忘初心專注內功建設,用匠人的心境不斷探索,在為促進人類健康的路上一路前行......

  我們期待著“行為決定健康”的思想,能儘快被廣大民眾認識、接受,從而在人類生命健康領域,産生革命性的影響和改變。(週一)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