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M傲勝“雲更新”科技,為養身賽道注入持久生命力 | 立信學子引領金融創新潮流——AGI量化交易項目啟航未來金融新篇章 | 華為數字中國行2024·白城新質生産力峰會成功舉辦 | 鼎捷PaaS平臺事業處總監肖華:越用越好用的鼎捷雅典娜平臺是這樣煉成的 | 克洛托光電産業研發及産業化項目建設有新進展 | 2024“光創大會”:AI浪潮襲來,變還是不變? | 雲桌面助力醫信人工作轉變:從IT救火員到雲上指揮官 | 54獎牌刷新技能新高度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成果豐碩 | 報考新趨勢:近八成高考生使用百度Ai志願助手 | 專訪ATFX首席戰略官Drew Niv: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高速發展 |
 
當前位置: 新聞>滾動>

南旱北澇引發的思考:面向未來的解決之道——水城共生

發佈時間:2024-06-27 16:59:02  |  來源:中國網科學  |  作者:戴德勝  |  責任編輯:科學頻道

作者 |戴德勝 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規劃師

與傳統水災害關注的災害應急防禦不同,水城共生強調從系統的角度考慮各類水問題,實現人-水-城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和諧共生,這是可持續發展的解決之道。

cff5fc10277d8a59e705c6042b836e11_202406261400191778670862.png

2024年6月25日氣象預警

今年,南北方發生了大面積的氣象災害,廣西洪災嚴重,山東、河南乾旱嚴重。據6月22日,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中國氣象局、水利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會商認為,湖北、安徽、江蘇等前期受旱地區旱澇急轉風險較高;華北、黃淮旱情有所緩解,旱情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等地。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暴雨、洪水、乾旱等氣象災害增多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環境。多年來,為應對暴雨和洪水的“海綿城市”,顯然是不夠的。

如何保證城市有足夠的能力,化解更多涉水風險和不確定性,並滿足人們多元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城市與水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系統性問題。

面對複雜的水城問題,關注人的需求更是解決問題的本源。參考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對水的需求,不僅僅是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更是需要考慮到高層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圖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水城發展層級

進入生態文明時代,解決複雜城市水環境空間問題的出路在於找準問題關鍵、樹立正確目標,系統整體地考慮城市與水的未來發展。水城共生理念,是人、水、城的和諧共生,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具體來説,重要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理水,固韌性之本,回歸“生存的藝術”

城市水環境空間的首要問題是從根源上降低城市的涉水安全風險,提高城市的適應韌性。城市水環境空間的韌性依賴於雨洪安全、城市用水安全、設施安全和涉水突發公共事件防控安全等安全體系的構建。在面對多種不確定因素時,具有韌性的城市水環境空間,可以通過優化城市水系統佈局、強化現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風險識別與管理、促進綠色與灰色協同配合,以及不斷加強城市抵禦自然或社會危機的承受力,使城市或城市水系統能夠抵禦外界干擾,維持基本運轉特徵、結構和關鍵功能不受損,適應城市中長期發展面臨的複雜風險。

2平衡,強生態之基,融合自然力量

城市水環境空間的生態,從關注人居環境品質角度出發,確保生態系統結構的整體性,並保持其長久平衡穩定。水城共生要保護城市水生態資源,也要修復破壞了的城市水環境空間。江河水系、湖庫、濕地等的恢復,海岸帶和內河沿岸的修復,水域空間廢棄地的修復,濱水綠化帶的修復等都是城市水生態系統恢復、修復、重建的重要內容。目標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人類技術參與,堅持自然水文修復、空間異質重構、結構複雜平衡、系統整體考慮等原則,修復人類對水生態系統多樣性和動態性造成的損害,恢復城市水環境空間生態系統服務和基本生態功能。

3互動,營活力之源,釋放內生動力

水給城市帶來了靈氣,也給城市居民帶來了活力。城市水環境空間的活力營造要結合兩岸空間,佈置公園、娛樂、購物、旅遊等公共性強的功能用地,用於開展富有參與體驗性、交往性的活動,再現“雲陽兩岸饒商賈,綠水橋邊多酒樓”的盛況,從而拉動城市經濟發展。同時,水環境空間活力發展為城市居民創造了宜居的生活空間,成為城市新的活力區。具有持續活力的水環境空間是城市所在區域或更大範圍共用共建的發展區域,是城市走向區域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

4特色,塑精神之道,增強地域文化歸屬感

城市水環境空間不僅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徵,而且還凝聚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訊、社會生活習俗和地方文化資源。城市水環境空間的營造應當充分發掘城市地方元素,將城市水環境空間的美從“護其貌、美其顏”延伸至“揚其韻、鑄其魂”,充分尊重人在城市水環境空間內的體驗和感受。地域特色建立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歷史內涵、融入現代人文元素,將地域特色在城市水環境空間中詮釋,構建傳統鄉土元素與現代文明融合的城市水環境空間,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為水城共生發展提供人文力量。

5共生,水城融榮與共,實現對稱性互惠的共生格局

水城共生,就是將人、水、城視為生命共同體,高度重視維持互惠共生的整體關係,探索併發現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也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有益,滿足未來需要。水城共生需要做到人-水-城的公平與公正,堅持雙向合作互惠互利的發展思路,形成“韌性適應、生態健康、活力營城、地域特色”的對稱互惠水城共生發展格局,讓人-水-城最大限度地共生共榮。

結語

荀子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自古中華文明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偉大思想。“人-水-城”作為命運共同體,其和諧共生是水城發展的必然方向。隨著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我國的國土空間一定會更安全,人、水會更和諧!

本文主要思考來自《水城共生——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理論與實踐》一書,圖片來源於本書,標題為作者所加。

《水城共生——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理論與實踐》

ISBN 978-7-03-067410-4

戴德勝 胡凱麗 李香雲 柏安琪 夏博軒 等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