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陳城
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當天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太員以及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
推動國外航太員參與空間站飛行,是我國載人航太事業發展的既定規劃,也是太空領域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的必然趨勢,這在此前的相關新聞發佈會上亦有提及。研究推動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于中國空間站而言則是新鮮事。太空遊客,顧名思義就是讓普通人經過必要的培訓之後,搭乘航太器進入空間站。歷史上的“和平號”空間站和如今在軌運作的兩個國際空間站,都曾多次接納過太空遊客的到訪。我國提出推動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表明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有能力接待普通人的到訪,更體現出了我國在航太事業發展中的包容和開放。
人類對宇宙始終是嚮往的。在過去的數十年間,除去科學研究目的,世界多國都曾開展過亞軌道和地球軌道太空商業旅遊項目,滿足普通人進入太空的需求。我國民營商業航太公司中科宇航也曾表示,待技術成熟後將開始提供亞軌道載人旅遊服務。人類當前對宇宙的認知是淺顯的,因而對太空的探索是無止境的,這意味著探索宇宙將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國際空間站上到訪的太空遊客,都曾花費鉅額資金,而這些資金則能夠作為有益補充,充實太空研究和空間站運作維護力量。因此,循序漸進、逐步開展合理的商業活動,如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從航太事業長遠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舉措。
當然,可以想像,研究推動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最終成功探訪中國空間站的普通人並不會很多,但對全社會而言,這同樣是一個積極信號。普通人有機會進入太空、進入中國空間站,本就是一次播撒太空夢想種子的過程。普通人有希望作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神舟十六號乘組成員桂海潮是一名教授、博導,並非職業航太員,他成功進入空間站就曾引起轟動,並産生了積極影響。若普通人也能獲得遨遊太空的機會,將會吸引大量對太空探索心懷夢想的人群為之奮鬥,為我國載人航太事業補充所需要的新鮮血液。
從更長遠的太空發展規劃看,我國還將持續推進載人探月工程等多項太空探索項目,人類社會在宇宙中顯然會留下更多身影。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夠在地球之外嘗試延續生命的寬度或長度,而這也需要更多普通人參與進來。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30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