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嶺院士在闡述絡病理論時,總是把大江大河比作經,把江河分出的枝杈比喻為絡,絡還分大絡和小絡,中醫學術上的叫法稱最小的絡為孫絡,孫絡有多細小?堪比密密麻麻的蜘蛛網,或者縱橫交錯的網際網路。清代名醫葉天士總結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也就是病程太長,微迴圈就不暢通了,某些部位疼痛時間久了,大多是絡脈瘀阻所致,民間都知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道理。心腦腎、糖尿病、前列腺、腫瘤等疑難疾病都可與絡病相關聯,因此,其研究價值可想而知。文獻記載,絡病的認知始於漢代,明晰于清代。可為什麼古人研究那麼久卻沒了下文、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吳以嶺院士用傳承加創新的方法,搭建起來的絡病理論體系框架,對當代醫學研究疑難疾病的診治有哪些現實意義?對中外醫學界的微迴圈領域研究尋求突破又會帶來哪些借鑒和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