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貢市貢井區的龍潭鎮中壩村,一種融合了泥土芬芳與人文精神的舞蹈藝術——中壩腰鼓,正以其獨特的舞姿和節奏,成為當地文化的象徵。中壩腰鼓不僅是貢井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這片土地上的藝術瑰寶,歷經歲月滄桑,傳承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壩腰鼓分為文腰鼓和武腰鼓兩種風格,文腰鼓輕鬆愉快、瀟灑活潑,而武腰鼓則歡快激烈、豪邁奔放。在中壩村,腰鼓不僅是舞蹈,更是一種生活,一種精神。村裏的腰鼓隊員,平均年齡50歲左右,主要由村民組成,他們在隊長曹華容的帶領下,每天都會定時進行訓練,準備著下一場演出。
“逢年必鬧,遇節必舞”是中壩腰鼓的傳統,尤其在春節和元宵節,腰鼓隊的巡遊和表演成為不可或缺的習俗。村民們相信,腰鼓隊的表演能夠消災除難,帶來四季平安。中壩腰鼓的起源可追溯至新中國成立前後,它與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傾注著勞動人民的情感和對未來的憧憬。
今年79歲的村民萬弟芬表示,每年不聽腰鼓聲就不習慣,他希望中壩腰鼓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讓後代都能通過腰鼓了解當地的文化。曹華容隊長也強調,中壩腰鼓的傳承不僅是動作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傳承其蓬勃向上的精神。
中壩腰鼓,這一承載著當地厚重歷史與鮮活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在中壩村的土地上誕生、發展、傳承,它不僅是舞蹈,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表達。
中壩腰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是中壩村文化身份的象徵。它的傳承與發展,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也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播作出了貢獻。(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