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廳柱出生於1968年,中共黨員,1984年12月參加工作,40年來,一直在筠連縣國有林場工區和護林點從事營林和護林工作。
楊廳柱的父親是20世紀50年代成立國有林場時的老護林員,作為“林二代”,他從小跟隨父親走遍林場的山山水水,受父親的言傳身教,非常喜歡大山的翠綠與寧靜。1983年修建筠芭林區公路,他父親不慎因公致殘,按當時政策可由1名子女頂替到林場工作,哥哥姐姐因無法忍受林場艱苦、枯燥生活而主動放棄,16歲的他毅然做出選擇,一幹就是40年,把自己最美的青春獻給了大山,獻給了林場的青山綠水。
楊廳柱每到一處他都認真履行一個護林員的職責,做到“口勤、手勤、腿勤”,護林區域從不留死角。改革開放初期,盜伐現象十分嚴重,他和同事們晚上摸黑巡查易發生被盜地段(不能打手電筒,易暴露目標),有時守路口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熱天山蚊子非常厲害,冬天雪風吹得直哆嗦,但想到回去休息,可能明天又有樹木被盜,通過春去秋來的堅守,他現場就抓獲盜竊林木六十余起,並按照規定進行了處罰。還有一次,他和同事們一起在路口布好口袋,一次抓獲近十名盜伐者。他在頂古工區護林時想了一個方法,在一個視線好的位置修建“貓兒洞”,晚上蹲守在那裏,既避雨又好看護山上的林木,效果明顯,有效遏制盜伐事件發生。
森林防滅火是林場的首要重點工作,楊廳柱身兼場部工區、頂古工區隊長,管護面積6100畝,管理1個森林防滅火檢查卡點,而手裏只有1名臨近退休職工和3名臨聘人員,加之林區旅遊人員較多,防火壓力十分繁重。每年防火期前,他組織民工將轄區防火通道、防火林道上的可燃物全部清理乾淨,每天早、中、晚騎車或徒步檢查轄區森林防火情況,發現問題,帶領管護人員立即整改;中途利用空余時間到相鄰村組宣傳森林防滅火知識,座談護林防火事宜,張貼防火令、“十不準”,特別是防火戒嚴期,他還要到相鄰學校講課,帶著學生們書寫防火宣傳標語;經常在卡點、公路、重要路口利用小喇叭給過往人員宣傳防火知識,發放森林防滅火宣傳單;對實施項目的勞務人員,他每天在開工前都要召集大家講森林防火和安全管理知識,提出對民工建立火源檢查臺賬的建議得到全場推廣;對林區過去那些經常鏟草皮灰的農戶,他每年多次到府敲警鐘。整個防火戒嚴期白天基本沒在工區屋裏歇著,都在山上轉來轉去,有時一天要走幾十里山路。楊廳柱對轄區內的墳墓及後人情況、國有林地相鄰人員姓名、電話和周邊林區智障人員等資訊瞭如指掌,對管護區域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根林木都非常熟悉,同事們還為他取了個外號叫“活地圖”。楊廳柱工作過的管護點,40年來一直未發生過火情、火警、火災事故。
近幾年來,林場開展的儲備林建設、世行林建設和林竹複合混交林營造,任務繁重,技術和品質要求高,楊廳柱不僅要搞好轄區森林防火和項目建設,還要協助其他工區同志組織項目實施,細心為林場年輕同志和農民工講解營林知識,並現場示範。在撫育間伐、擇伐時,他要現場標記採伐木,指導採伐施工,監督工程品質;在造林、造竹時,栽植完成後他要全部檢查一遍。記得有一次檢查過程中,腳被水竹樁刺了進去,血流如注,同行的人都叫他不去了,而他卻説:要看完,如沒栽好要形成天窗,而且浪費一年的光陰,如栽了一根反山樹就會影響以後材質。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但樸實無華。楊廳柱管護的場部工區、頂古工區,項目建設得到各級領導的表揚。
40年來,楊廳柱工作、生活一直在工區和護林點,先後從事過營林工、護林員等崗位,對單位工作安排、調動從沒怨言,從不講條件,哪有困難就到哪去。國有林場的五個工區和四個護林點,楊廳柱都工作和生活過。每到一個工區,他都協助炊事員把菜園地弄好,把工區收拾得乾乾淨淨,讓同事們有家的感覺,工作生活得舒心。不管老同志還是年輕同志都非常尊重他,都親切地叫他“楊三哥”。工作40來年,他春節回家團聚只有5次,每月至少在工區住勤25天。有時需要理髮才下山一次,防火季節基本不回家。平時同事們叫他回家去看看,他卻總説,“工區就是我的家,回去沒啥事。”這話雖然平淡,但在艱苦、枯燥寂寞的林區生活中,卻有著40來年的堅守。那是因為有熱愛林場的情懷,有對森林的感情和責任,他把自己的青春無悔地奉獻給了林業事業。由於工作成績顯著,楊廳柱多次被評為林業部門和國有林場先進工作者,榮獲宜賓市林業和竹業局“十佳”基層林場職工榮譽稱號。(宜賓市應急管理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