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在四川雅安市名山區的蒙頂山茶史博物館中,“故宮貢茶回蒙頂山”的展覽吸引著遊客和市民前來觀看。12件清代蒙頂山貢茶文物,首次離開故宮,回到久違的故鄉蒙頂山“尋根”。
貢茶掀起新茶風
“我是蒙頂山本地人,能夠在這個展覽中親眼看到這些珍貴的貢茶文物,真的非常震撼!”此刻在愛茶的遊客車天瓊面前,正是被觀眾熱捧的“明星單品”展物——“仙茶”。
只見專業的展櫃中,一個通體木胎的包裝匣非常精緻,內外以明黃色綾包裹,匣外頂部設提手,提手錶面較光滑溫潤。盒蓋墨書娟秀的“仙茶”二字。匣外可抽拉盒蓋,內側有臥槽,分置兩小銀罐茶葉。罐身有“皇家專用色”明黃色的封簽。
據工作人員介紹,“仙茶”使用規格和技術要求均很高,每年只進貢兩小瓶,共有335葉,多用於皇家祭祀,非常珍貴。
清代的包裝,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蒙頂山茶,曾千里迢迢送到皇城供奉皇室,過了幾百年,能夠回歸原産地,這是多麼神奇的經歷!如此“仙”的“仙茶”,自然讓遊客們對其趨之若鶩。
坦言自己“大開眼界”的遊客代玉潔表示:“這些貢茶文物不僅展示了制茶技藝的精湛,也體現了古代人們對茶的熱愛和尊重,這次觀展是非常有意義的文化體驗。”
貢茶的由來
在展覽開幕現場,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萬秀鋒介紹,中國清代的貢茶有100多種,四川的貢茶有10多種,其中有7種來自雅安蒙頂山。本次展覽便是“百里挑七”,來自蒙頂山的仙茶、陪茶、菱角灣茶、名山茶、春茗茶、蒙山茶、觀音茶等7種12件清代茶文物“組團”回家。“它(貢茶)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看到中國古代最好茶葉的樣子。”萬秀鋒説。
據介紹,貢茶制最早源自西周。自唐朝始,雅安蒙頂山就是最重要的貢茶地,成為地方政府職責,直接管理、督造各種貢茶、年年進貢。
“毋庸置疑,貢茶無論是從原料到加工、包裝、運輸、保存,都代表了中國古代茶葉的頂尖水準,並配套形成了相應的禮儀制度,提高了茶文化在中國社會中的認可度。”萬秀鋒以蒙頂山的“仙茶”舉例介紹,此貢茶便是蒙頂山上的僧人採選最好最嫩的明前茶葉製成,“每歲採貢335葉”,再找到當地最好的制茶工匠,用最好的包裝,專人特快“護航”進京。貢茶運輸到皇城後,除了天子郊天和祭祀使用外,還會適量分配給太后、皇后、嬪妃,有時也賞賜給大臣或外國使節。
四川離北京山高路遠,可想而知運輸蒙頂山貢茶經歷了怎樣曲折的過程。萬秀鋒説,幾十天的期限裏,每個環節都需要爭分奪秒,“因此我們也發現,貢茶採摘往往在清明節前甚至更早,採摘後需要快速加工、包裝運輸。”
貢茶回家不是夢
帶貢茶回家,是雅安茶界的一件盛事。説起事情的經過,雅安市名山區政協主席、區茶産業推進小組組長倪林感慨頗多。
“從小我就聽老人們口口傳説我們名山的茶非常了不起,不僅全國各地賣茶的都要來這裡採購,而且古代多位皇帝都喜歡喝。”後來走上工作崗位,間接或者直接和茶打交道了半輩子,倪林也總是習慣性尋找蒙頂山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痕跡。直到機緣巧合獲得了一本珍貴文獻——《故宮貢茶圖典》,讓他多年的夢想仿佛有了新的落腳點。“推動貢茶‘回家’,對蒙頂山茶制茶技藝的提升、品牌效益的擴大都非常有好處。”
在倪林以及更多茶人的推動下,名山與故宮博物院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嘗試性推出,吸引蒙頂山貢茶文物回鄉辦展的想法,並以政協委員讀書實踐活動、“蒙頂山茶”大講堂等形式普及貢茶知識,徵求更多的茶界人士的建議。漸漸地,推動貢茶回鄉,成為名山區黨政和茶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貢茶回鄉邁出實質性一大步是在去年9月,倪林帶隊北上,走進故宮博物院進行實地考察和交流,表達了名山區對舉辦好“故宮貢茶回蒙頂山”活動的決心和信心。交流期間,故宮博物院相關領導也表達出利用館內藏品支援地方的發展,通過舉辦各類活動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去、讓文物活起來的想法,這與名山區希望貢茶回鄉的請求不謀而合。
今年1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組赴名山考察,就展覽的籌備工作現場指導。
今年名山區兩會期間,區政協委員何長博一篇《紫禁城牽手蒙頂山 貢茶歸故里展新篇》發言,娓娓回顧了貢茶悠長的歷史、蒙頂山貢茶的輝煌過往,以及推動貢茶歸故里對於蒙頂山茶業發展的現實意義。研發貢茶工藝、傳播蒙頂山茶文化、做好“貢茶+”文章助力茶業發展等建議,更是引起多方共鳴。
幾輪詳細的交流、論證,幾經實地考察和商榷,終於在今年春茶上市之際,拉開這場雙方都期待已久的展覽大幕。
開幕式上,蒙頂山茶史博物館館長楊曄華激動地表示:“這次故宮貢茶回蒙頂山展,是蒙頂山茶史博物館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刻。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蒙頂山茶的燦爛歷史和獨特魅力,把蒙頂山茶這一富民産業推向新的高度。”
倪林則表示,希望為期3個月的展覽,吸引更多愛茶的朋友來雅安看故宮貢茶,希望通過展覽營造全域“人人懂茶、人人愛茶、人人説茶”的濃郁氛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産業自信,傳承蒙頂山茶文化、普及蒙頂山茶知識、推廣蒙頂山茶品牌,促進蒙頂山茶産業高品質發展。(名山區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