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北川:以文化振興釋放鄉村發展新動能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4-23 11:14:00 編輯:楊帆 點擊:
從偏安一隅的小鄉鎮到全省首批文化振興示範鄉鎮;從普普通通的小村寨躋身“全國生態文化村”。是什麼讓一個小鄉村實現如此蝶變?走進青片鄉,勤勞的羌族兒女、熱鬧的羌族篝火、多彩的山水風光相映成趣……
以文興旅抓發展
“清冽的咂酒喝起來,歡快的沙朗跳起來,讓我們共同歡迎遠方的客人……”在青片鄉,每到夜晚隨處可見成群的遊客正在圍繞著熊熊篝火和羌族姑娘小夥一起跳著沙朗,摩肩接踵,異常熱鬧。

作為北川面積最大、羌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鄉,青片鄉始終堅持以文化為核心,以旅遊為路徑,以特色為引領,促進文化內涵與經濟産業相共生,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襯,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遊的雲上鄉村,實現了鄉村旅遊的新突破。
“由於地理條件限制,村裏産業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在上級部門大力支援下,我們結合獨特的羌民俗文化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旅遊産業,帶動村民增收。”正河村支部書記何飛介紹,2023年,正河村接待遊客4.2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00余萬元。
同時,為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拓展文化展示途徑,豐富文化體驗內容,青片鄉每年舉辦情歌節、沙朗節、紅葉節等品牌民俗活動,培育各級非遺傳承人53名,打造上五非遺展示中心、二八埡高端民宿、茶灣露營基地。據統計,2023年全鄉累計接待遊客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00萬元。
以文鑄魂樹新風
漫步在青片鄉街頭,只見村容村貌整潔,家家戶戶乾淨,文明之風蔚然,“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善心”“以德為先,自強不息”等語句常常引人駐足尋思,一幅和諧的文明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以前,村裏一旦有婚喪嫁娶,大家都會攀比,自從村裏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理事會成員都會主動到府指導,把事情辦得週到又不鋪張浪費。”上五村村民梁元斌介紹,曾經一旦遇到有婚喪嫁娶大家都是“一個頭兩個大”。為此,青片鄉在組建紅白理事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員率先垂范作用,以“黨員帶動家人、帶動親友、帶動鄰居”的形式,以先進示範撬動鄉風文明,為大家樹立弘揚社會新風尚標桿,引導群眾破除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大大降低了村民負擔。

“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係到村民的生活品質”茶灣村書記張海徐説,“起初,不少村民都是被動參與清潔活動,隨著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逐漸增強,完成了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如今,青片鄉大力開展“星級文明衛生戶”“五星文明戶”“最講誠信戶”等評選活動,群眾都爭先當起了鄉風文明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為推進移風易俗、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多文明力量。
以文興村共富裕
“這次分紅一共領到了5000塊錢,這是村集體經濟帶來的福利,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大的盼頭,希望明年我們村的收入越來越好。”正河村村民周雲清開心地説道。

據了解,正河村以“以村為業、以民為主、以農為本、以特為先、以富為準”的原則,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發展旅遊業,將凈利潤按照30%留作企業繼續發展資金和給本村村民助學扶貧養老的基金,30%給戶籍在正河村的村民分紅,40%給入股村民分紅。2023年,正河村村民分紅總額達44.6萬元。
2023年,正河村依託旅遊産業以及承攬小微項目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1萬元,每人平均收入同比增加2300余元。其餘各村也採取盤活閒置資産、承攬小微項目、實施壯大集體經濟項目等方式,年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每人平均收入達2萬元。
優美的鄉村自然風光、獨特的鄉土民俗風情、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下一步,青片鄉將全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努力打造更具影響的鄉村旅遊品牌,回應好遊客對“詩和遠方”的追求,展現好新時代的鄉村風貌。(黃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