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鄧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2-08 09:13:15 編輯:肖婷源 點擊:
“把老百姓關心的事情辦好,真正讓老百姓滿意,幹群關係才會越來越密切。”“做好基層工作,就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煩的精氣神。”……這就是資陽市安岳縣人大常委會派駐朝陽鎮紅門村第一書記鄧林開展基層工作的不二法門。
2021年7月,鄧林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工作。駐村工作任務艱巨,為了當好第一書記,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她一心戰鬥在基層一線。

她雖然看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但內心細膩,幹起事來乾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一直在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戰場上,用實際行動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勇挑重擔
迎難而上出實招
“鄧林,基層工作很複雜,你一個女同志下去開展工作不容易,你要考慮好。”“兩個孩子還那麼小,正是需要媽媽的時候,他爸爸已經在鎮子鎮當第一書記了,你還去鎮上幹什麼。”身邊的親人朋友不停勸告,但在愛人多年駐村工作的影響下,鄧林還是毅然踏上了駐村振興鄉村之路。
“我自己也是駐村第一書記,對於妻子選擇到紅門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很尊重她的意見。雖然説對家裏小孩的成長缺少一些陪伴和關愛,但從工作大局的角度,我選擇支援她。現在我們都在駐村,很多時候都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學習,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夫妻會更加努力,定不負組織的厚望。”鄧林的丈夫雷功華如是説道。
剛到紅門村上任的鄧林,就接到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那時,全縣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廁所革命”工作,紅門村由於位於一級水源地朝陽水庫周圍,為保證水源品質,對人居環境的要求更高,但村上因班子換屆後人心較為鬆散,紅門村的整治任務一直停滯不前。初到基層工作的鄧林,面對這些“疑難雜症”沒有退縮,一邊積極向老同志了解情況,一邊不斷學習和琢磨相關文件精神,帶著工作隊與村“兩委”工作人員,頂著烈日酷暑,一戶一戶地進行宣傳。
“農村的廁所幾十年了都這樣,改什麼嘛。”“出不出錢呢,要出錢我是不得改的哦。”“我沒得勞動力,要做就你們去找人來給我做嘛。”……鄧林在來之前有想到過會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但一盆盆猛然澆過來的“冷水”還是讓鄧林猝不及防。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群眾的消極應對並沒有嚇退這位初來乍到的“鄧書記”,經過深思熟慮後,她決定再次登門,通過實地查看,根據每家每戶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提出新建還是改建的建議。在經過反覆宣傳和解釋後,群眾逐漸接受了建議,很多群眾從最初的消極應對,到後來主動加入了改廁行列,最終全村共有266戶村民進行了廁所室內改項、室外新建等項目,村民們的居住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為保護好上游一級水源地,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需對朝陽水庫一級保護區上游段種植的農作物進行清除,紅門村共涉及農戶9戶、土地28畝。鄧林帶著工作隊及村“兩委”入戶開展政策解釋工作,卻遭到了農戶的強烈反對。
有了推進廁所革命的經驗在前,再次面對群眾的質疑,她不驕不躁,沒有講什麼大道理,而是耐心地把縣上的文件翻出來,把保護庫區環境與群眾利益結合起來,宣傳上級政策及徵地補償標準、適當提供就業的途徑渠道,向群眾逐一分析利弊,真心真情最終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順利清除了紅線範圍內的28畝農作物。
直面矛盾
攻堅克難見實效
當時因村級建制調整,原紅門村與原龍廟村合併為紅門村,為改善沿途群眾交通不便的問題,紅門村爭取到縣交通運輸局的4.5米寬連接路改善項目,共涉及道路1.35公里,其中新建道路650米、擴建道路700米,受益群眾無需籌資,只需要提供土地即可。

這看似非常利民的政策,卻在群眾中炸開了鍋了,“現在都是國家修路,佔地肯定有補助”“佔了我家那麼多土地,肯定要賠錢,不然就不準修”,面對群眾的這些要求,鄧林冥思苦想,與村幹部一起爭取本村在外成功人士的支援,解決了修建道路中存在的問題,新建路段得以順利施工。
在道路擴建中,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原道路是村民自籌資金在機耕道上直接硬化修建,路基較鬆軟,擴建後道路通暢,來往車輛較多,原路面容易受損,且不易維修維護,群眾對此反映較為強烈,提出將原有路面重新修建的要求,還有被佔地較多的農戶要求解決社保指標。
面對這些棘手問題,村幹部費了很大力都沒有做通工作,也有幹部提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鄧林卻堅定地説道:“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項目,不能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那以後我們都沒法爭取到更多的項目了”。她四處奔走,積極向幫扶單位和鎮黨委政府彙報、向縣交通運輸局諮詢、與村“兩委”反覆做群眾思想工作,終於得到群眾理解,擴建路段施工隊伍才得以順利進場。
在連接路建設過程中,鄧林全程參與,積極配合村“兩委”化解因道路施工帶來的群眾糾紛8起,向幫扶單位爭取資金1萬元購買生活污水管道90余根,有效解決了道路建設中部分農戶生活污水排放問題。目前,該連接路已全部完工,看著在自己一步步努力下,日益改善的道路,鄧林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心繫群眾
傾情服務重實踐
為解決脫貧群眾和村集體經濟農特産品銷售難的問題,鄧林第一時間聯繫幫扶單位,多次開展“消費幫扶”活動。通過組織機關幹部職工積極認購村脫貧戶、監測戶的農特産品,實現了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雙增長”,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以前不管天晴落雨,我們到賣農産品的時候,天還未亮大家都肩挑背馱地趕去市場上守著賣完。現在好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農副産品的銷售,讓我們大家心裏很溫暖,我們是打心底感謝幫扶幹部。”2022年年底,銷售了農産品的村民紛紛感言道。
據了解,通過“以購代扶”的幫扶模式,有效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大家發展種養殖業的積極性大幅提高,實現了幫扶幹部和脫貧戶可持續良性互動。2022年來,組織單位職工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在紅門村購買土雞、土鴨、檸檬、花生、雞鴨蛋等農産品,金額達15000余元。
“幫扶不是挂名,而是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道路上,要想盡一切辦法,多渠道、全方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助力鄉村振興。”紅門村第一書記鄧林表示。
2021年11月,村裏楊雲秀老人因突發腦溢血生病住院,前後共花去醫療費20余萬元,鄧林協助村上按程式將其納入低保。次月,老人卻一直未收到低保金,更報銷不了醫療費用,楊雲秀焦急萬分。鄧林得知情況後,一邊安慰老人,一邊聯繫鎮民政辦查詢具體原因。在得知是因有另一重名老人誤報資訊造成該情況後,鄧林立即聯繫到兩位楊雲秀,開車帶著她們到鎮民政辦完善了資訊更正,問題得以解決。“感謝鄧書記,要不是鄧書記幫忙,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紅門村4組村民楊雲秀感慨地説道。
“在鄧書記的幫助下,才得以報銷很大一部分醫療費用。為了減輕我家裏的負擔,她們還經常來我家裏以高於市場價購買農産品。”楊雲秀的丈夫陳明福説完這些話早已是淚光閃閃。
一份責任一份擔當,一份堅守一份執著。鄧林早出晚歸,心繫群眾冷暖,事事親力親為,舍小家為大家,用最平凡的舉動和作為,書寫著一段又一段的基層故事,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美麗和諧的鄉村畫卷。(肖正君 吳雙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