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給自足,讓中華大地“豐”景如畫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7-21 14:16:23 編輯:戚譯升 點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今年以來,從春耕到夏收,各地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攻堅克難穩面積,千方百計提單産,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摘自《央視網》)
我國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以農為重的戰略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而糧食生産作為農業事業的“重頭戲”和“關鍵點”,是我們務必抓緊抓實的重大工程,容不得半點的馬虎和大意。或許,部分國人可以“驕傲”地認為,我們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這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和進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實底氣。於是,理所當然地,缺糧少糧的困境似乎與我們“絕緣”,糧食問題不應該成為制約我們發展的“攔路虎”。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國土面積大並不意味著種糧面積廣,我們需要理性地認識到,我們的糧食生産集中地主要在於東中部平原地區,廣大的西部高原、荒漠地區是不適合糧食生産的。自然條件是糧食生産的基礎,無論農業生産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自然條件都是農業生産首先考量的因素。
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對農業産品特別是糧食的消耗特別巨大。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只有讓廣大老百姓填飽了肚子,才談得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才能夠為國家建設提供穩定的大局環境。我們不能夠忘卻,在建國初期,西方國家藐視我們無法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斷言。我們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力發揚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傳承中華兒女勤勞質樸的民族品格,突破重重艱難險阻,始終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大力推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打破束縛農業生産特別是糧食生産的制度藩籬,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産糧的積極性,糧食生産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我們特別注重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手段,特別注重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産的貢獻率,堅持走好藏糧于技的正確路線。我們加大農業基礎科研力度,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農業科學技術人才,形成了完備的農業科研技術體系,逐漸打破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回首往昔,袁隆平院士開創的雜交水稻事業不僅讓中國人的飯碗裏盛滿了香噴噴的米飯,也讓更多“地球村”的“村民”擺脫了饑餓的困擾,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極力反對任何形式的鋪張浪費,極力倡導在用餐過程中的“光碟行動”,絕不讓寶貴的糧食扔進垃圾桶,讓國人養成愛糧惜糧的良好生活習慣。同時,我們大力開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推進復耕復産,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絕不讓有限的耕地資源被挪做他用。
我們的糧食生産事業始終走的是一條自立自強、自給自足的道路,我們用中國人特有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世界糧食事業上的奇跡。連年豐收,這不僅僅是中華兒女的美好夙願,更是觸手可及的現實。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在肥沃的田野裏播種希望、揮灑汗水,用我們這一代人的作為和擔當去編織“豐”景如畫的無限美好!(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委組織部 唐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