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邊縣張俊林:富民強村路上的“領頭雁”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2-13 15:38:37 編輯:王衛東 點擊:
張俊林,男,彝族,42歲,現任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俊林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抓班子帶隊伍、抓服務惠民生、抓産業促發展、抓治理保穩定,讓一個成立僅5年的行政村,走上鄉村振興大舞臺,由過去臟亂差的“八縣村”蝶變為靚、美、新的“明星村”,成功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夯基固本強基礎,築牢發展“壓艙石”
茗新村原屬省司法廳建立的沙坪勞教所駐地,2006年勞教所搬遷後,來自大涼山8個彝區縣的1200多名彝族群眾自主移民到這裡。搬遷群眾剛來時,住在農場舊房子裏,靠採茶和打竹筍來維持生計,環境臟亂差、治安問題突出,成為“三不管”的社會治理盲點。為了徹底解決茗新村脫貧落後的現狀、讓搬遷群眾過上舒適、安逸的幸福生活,張俊林主動擔當作為,積極對上爭取大涼山自發搬遷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和彝家新寨建設指標,聘請四川大學建築設計院編制村莊規劃,整合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4000萬元,建成易地扶貧集中安置住房188戶,新(改)建散居住房273戶,實現水、電、路、網全覆蓋,自主移民落戶安家,發展基礎由無變有。茗新村先後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全省鄉村振興示範村、四川省“六無”平安村,村黨支部榮獲四川省(5A)先進村黨組織榮譽稱號,2022年村集體經濟達到112萬元。
2017年茗新村成立後,面對村民反映的各種困難訴求,他毫不退縮,積極組織村“兩委”討論研究、入戶走訪、了解民情、收集問題,理清工作思路,點對點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為建強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他帶隊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經驗,選優配強村級後備力量3名,創新“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家庭戶”服務管理體系,全面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專項行動,建立黨員志願服務隊,推行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帶動全村黨員幹部增才幹、強本領。2022年以來,解決村民困難51個。
敢為人先興産業,打好發展“組合拳”
“脫了貧摘了帽,還要想辦法讓我們的村民富起來、強起來。”為了謀劃好全村産業發展,張俊林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成立“茗巔”集體經濟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金銀花、白及、脆紅李等特色産業,建成6000平方米的藥材加工廠,整合幫扶資金600萬元建成烏天麻現代産業示範園,是全國唯一集天麻立體栽培、農光互補、智慧農業于一體的現代産業園,解決了40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通過産業帶動實現戶均增收5000余元,村民生活由窮變富。“多虧了張書記來我家敲門,喊我們去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區和烏天麻基地打工,離家也近。現在我女兒每月能掙近3000元。”村民海來哈子説。
如何激發村民致富內生動力?面對村民就業技能不強、就業水準不高等問題,張俊林積極動員村民們參加“農村家庭能人”培訓,結合彝族刺繡特色,建成縣級“農村家庭能人”實訓基地1個、電商網點2個,訂單式開展培訓,實現有勞動力家庭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
村上有了一定基礎後,張俊林又依託“浙川”東西部協作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區、農光互補産業示範園等産業基礎,與縣農投公司合作,建設集彝家火塘燒烤體驗區、彝醫理療區等為一體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項目,打造濃縮版的大小涼山彝族文化展示窗口,帶領更多村民吃上“産業飯”“旅遊飯”。
黨建引領強治理,奏響發展“衝鋒號”
如何讓這個“八縣村”更好地發展?治理是重點。上任以後,張俊林創新治理手段,積極探索黨組織領導下的自主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治理機制,推廣“德古工作法+親情工作法+積分超市”治理模式,累計化解矛盾糾紛45起。通過積分獎勵機制,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破除村民“等靠要”觀念,推動村民自治落地落細。“別小看這張小小的積分卡,它在移風易俗、基層治理方面的作用可不小。”張俊林説,每年村集體拿出30萬元用於積分兌換,實實在在的獎勵鼓勵了村民培樹文明新風尚。為扭轉村民陳規陋習,張俊林充分動員彝族“畢摩”、駐村工作隊“六大員”和黨員幹部開展法治宣傳,覆蓋村民1.2萬餘人次,形成“自覺學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圍,以茗新村作為研究試點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彝區法治新寨建設研究”課題成功入選《法治藍皮書·四川依法治省年度報告NO.8(2022)》。
為解決好“富腦袋”和“富口袋”並舉的問題,張俊林積極爭取圖書資源,搭建“彝動書吧”閱讀平臺,利用節假日、週末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讀書會、閱讀比賽、贈送圖書等活動,贈送圖書200余冊,受益群眾達5000余人次,營造了書香滿彝寨的良好氛圍。不久前,張俊林被中宣部等3個部門授予2022年“鄉村閱讀榜樣”稱號。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有了旗幟便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張俊林牢記黨組織書記抓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當好“領頭雁”,凝心聚力,帶領村“兩委”苦幹實幹、奮勇爭先,讓茗新村換新顏、展新貌,完成華麗“蝶變”。(峨邊縣委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