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三發力”助力黨校工作高品質開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2-02 16:31:36 編輯:王衛東 點擊:
教學是黨校的中心工作,課程品質決定了黨校教育教學品質。峨眉山市委黨校把大力加強精品課建設作為提高黨校辦學品質水準,增強幹部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抓手,重點打造黨的理論教育、黨性教育和本土特色課程。
點準時代課題,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造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等系列課程。
立足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峨眉山市地方文化資源,打造了《峨眉黨史》系列課程、《以茶悟道 精行儉德》茶旅融合現場教學微課,與四川省社科院、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發《文旅融合的峨眉山探索與實踐》《茶旅融合的峨眉山模式》兩個特色課程。
摸清學員需求,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提升培訓質效,通過培訓需求調研和課程評價蒐集,由學員“點單”,黨校“配單”,重點打造了《認真學習黨章  爭做合格共産黨員》《〈民法典〉——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從全民戰“疫”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等課程。近年來,《城市宣傳行銷與推廣》《認真學習黨章  爭做合格共産黨員》《憶黨史、守初心、擔使命——中國共産黨峨眉山市歷史》等課程獲樂山市黨校系統精品課程。《〈民法典〉——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從全民戰“疫”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傳承紅色基因 庚續共産黨人的精神血脈——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等精品課程走出峨眉山市,走上樂山市委黨校以及夾江、峨邊、犍為等兄弟黨校的講臺。
著力從培訓發力,發揮黨校陣地作用
峨眉山市委黨校充分發揮幹部培訓、理論宣講、科研咨政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
做到培訓全覆蓋,每年舉辦鄉科級領導幹部進修班、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進修班、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基層黨員示範輪訓班等各類班次30余期,年平均培訓人數4000余人,保質保量完成了幹部培訓任務。同時,充分發揮“基層黨校”的作用,2021年已設立市鄉鎮(街道)和教育工委、衛健局機關黨委、經開區黨工委等基層黨校16所,結合各自服務領域制定了相應的黨員教育培訓計劃並開始授課,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培訓80余期,參訓學員1萬餘人次。
做到宣講全覆蓋,由業務能力強的中青年骨幹教師組建了峨眉山市委黨校“流動黨課”宣講組,不斷提高宣講的覆蓋面。宣講組成員先後走進市委辦、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機關單位、黃灣鎮、高橋鎮、雙福鎮、勝利街道等鄉鎮(街道)、桑園社區、小河村、前進村、興宏村等村(社區)、實驗幼兒園、市婦幼保健院、峨勝集團、峨旅集團等企事業單位開展宣講,2020年宣講30余場,覆蓋2500余人,2021年宣講74場,覆蓋7300余人,2022年已宣講20余場,覆蓋1500余人。通過“流動黨課”走訪基層推進黨的理論進機關、進村社、進企業、進學校,打通了群眾學習教育的“最後一公里”。
做到參謀到位,峨眉山市委黨校組織專職教師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省市科研咨政重點選題方向、峨眉山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決策部署,明確科研咨政研究的方向,開展蹲點調研。年均完成省市各項課題5項以上,獲得省委黨校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省委黨校優秀調研課題、樂山市社科聯第十七次、十八次哲學社會科學評選優秀獎、樂山市第十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等獎項。每年編印內刊《市情研究》3期以上,通過咨政課題積極發出黨校聲音貢獻黨校智慧,多篇咨政文章獲得峨眉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同時,專職教師積極撰寫理論文章參加省市黨校系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舉辦的各類理論研討活動,多篇文章獲獎。
著力從協作發力,確保質效共同提升
峨眉山市委黨校充分發揮“一翼帶四校”作用,以“一黨校一座山”為龍頭,聯合夾江縣、峨邊縣、沙灣區、金口河區四個區縣黨校探索“黨校+基地”辦學模式,構建“1+4”區域黨校聯盟,實現抱團發展、共同提升。
強化制度保障,穩步推進“1+4”西翼黨校區域聯盟,制定完善了《西翼黨校聯盟總體工作方案》《聯合辦班實施方案》《師資互派實施方案》《科研資政協作實施方案》等“1+5”方案。
落實師資互通,建立了共用師資庫,積極邀請西翼黨校聯盟成員單位跨區域授課。目前,已開展師資互派40余次。每年確定1—2個課題開展集體攻關,重點在黨的思想理論和鄉村振興方面加強合作。已確定《峨眉山市黨建引領農村基層治理研究》《沙灣區省級中藥材産業園區農旅融合發展的調查研究》2項科研集體攻關項目。
堅持資源共用,不斷整合西翼黨校現場教學點,重點打造了茶旅融合、文旅融合、黨性教育為主的三條現場教學線路,形成了以峨眉山市文旅點位為核心,串聯夾江909核工業基地、沙灣區沫若故居、峨邊縣水電文化博物館、樂西公路紀念館、金口河區鐵道兵博物館等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的“1小時車程網狀現場教學點位圈”。目前,已實現現場教學資源共用20余次。實現聯盟從“物理整合”到“化學反應”的蛻變。(峨眉山市委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