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全面實施“生態立州”戰略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2-30 15:16:49 編輯:李肖 點擊:
2023年12月29日,甘孜州政府新聞辦召開“堅持生態立州戰略縱深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佈會,詳細通報了2023年甘孜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落實“放管服”改革環評服務工作取得的實效。

近年來,甘孜州深入實施“生態立州”戰略,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綠色發展水準穩步提升,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3年,甘孜突出精準治污,堅持穩中求進,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源頭和過程管控,推動大氣監督幫扶等各項治理措施落地見效,PM2.5平均濃度全年穩定在7.5微克/立方米以內,達到歷史最好水準。德格、丹巴、甘孜、巴塘、道孚、得榮6縣綜合指數排名進入全省前10位,累計66縣次進入全省前10位。
聚焦環境治理改善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2023年,甘孜始終堅持“以時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實《甘孜州2023-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整治行動綜合實施方案》,把揚塵治理納入重點工作,推動落實施工工地“六必須、六不準、六個百分百”揚塵防控措施,實行精準化監測,全州68個重點建設項目安裝施工現場揚塵(噪聲)監測設備,實現線上監測管理:著力開展柴油貨車污染治理,路檢路查柴油貨車1495台;登記編碼非道路移動機械1188台,抽測非道路移動機械128台;更新全州汽修、加油站、水泥製品製造、房屋建築、其他工業企業等306家涉氣企業、11個州級部門面源清單。
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甘孜州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水污染防治為主向“三水共治”轉變,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印發並全面落實《甘孜州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甘孜州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甘孜州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方案》《甘孜州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甘孜州重點流域水質鞏固提升工作方案》《甘孜州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方案》等文件。截至目前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為98.06%;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任務圓滿完成。今年全州流域水質優質率持續保持100%。
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2023年,甘孜州土壤環境品質總體保持穩定,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得到安全處置,多措並舉落實風險管控措施,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並落實《甘孜藏族自治州土壤污染分區管控方案》《關於加快推進甘孜州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等17個方案措施,制定重金屬年度減排目標,共計減排重金屬198.67155kg,提前完成“十四五”減排任務;完成6個縣(市)39個歷史遺留礦區的排查整治,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十四五”目標任務的92%以上,實現了年度任務的100%,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聚焦環評審批優服務 提質增效促發展
創新服務按下“加速鍵”。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立領導挂帥、系統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印發《甘孜州生態環境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程式規定(試行)》等,組建項目環評“加工廠”,分型分類細化“流程圖”,倒排工期、挂圖作戰,指導明確環評管理類別、編制重點難點。依法優化簡化審批流程,稻城亞丁村保護修復、海螺溝災後重建項目充分運用“打捆”政策,有效降低前期成本、加速項目落地。
兌現服務送去“及時雨”。全力服務全州經濟發展大局,提供線上實時服務、實地延時服務、靶向跟蹤服務。對接地方黨委、政府及重點企業,與州重建委辦公室、交通、發改、林草等部門協同辦公,收集國、省、州、縣重點項目262個,掌握項目儲備、開工計劃及要件進展,實行專人專班調度進展,指導服務項目環評推進,實現建設單位“不跑路”,審批部門“去服務”。
靶向服務開出“體檢單”。圍繞“9.5”瀘定地震災後重建、稻城亞丁保護恢復、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牦牛産業集群等重大項目和産業發展,實施主動介入、提醒提示、專家幫扶、部門會商、預審服務等機制,充分發揮專家技術支撐作用,探索“坐診”與“巡診”相結合,為地方政府、企業、項目把脈問診、開方治病,協調省級專家83次,發送服務保障函232個,解決前端疑難問題1094個。
提質服務助力“開門紅”。依法優化簡化審批流程,充分發揮環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用,提供“環評審批服務單”、落實“環評服務管家崗”26任,鼓勵同一責任主體、同一行政區域、同一建設類型的報告表類項目打捆審批,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項目開闢“綠色極速”通道,即報即受理即轉評估,在嚴守生態環境底線的基礎上加快審批,全州環評審批提速達60%。稻城亞丁村保護修復、海螺溝災後重建項目有效降低前期成本、加速項目落地。
2023年,甘孜州始終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余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