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鏈補鏈 四川儀隴製造業“枝繁葉茂”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7-24 06:22:28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四川惟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位於儀隴經開區的汽配産業園內。盛夏時節,在公司生産車間,自動化區、數控區、鑽床區等功能區劃分規範,生産線上,機械臂正在加工汽車底盤件零部件,一派火熱生産景象。
近年來,儀隴縣緊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聚焦“工業強縣”戰略,圍繞以汽車底盤件零部件系統為核心的機械製造和以小動力鋰離子電池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兩大主導産業,實行全鏈定向招引、全環節補鏈,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發展汽摩配 做強硬核支撐
“我們是一家集研發、設計、製造于一體的汽車底盤件專業製造廠家,可以生産3000多種産品。”惟德汽車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産品除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外,還遠銷30余個國家,出口額佔到總産值的六成以上。
“2020年儀隴建成汽配産業園,我們便在這裡建立生産基地,目前産品供不應求。”惟德汽車相關負責人説,今年來,公司收到不少新老客戶的訂單,工廠日夜趕工,1至6月産值達到3000余萬元,今年預計可突破6000萬元。
經過幾年發展,如今,汽配産業園已入駐企業5家,每天有大批汽車配件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
惟德汽車向好向上發展,是該縣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儀隴縣地處秦巴山區,位於川北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過去,該縣工業基礎差、縣域經濟弱。為破解這一困局,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全力實施“工業涅槃行動”。立足縣域實際,重點培育機械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産業。截至目前,儀隴經開區已入駐機械製造企業38家、新能源新材料企業9家。其中,汽摩配産業被確定為主攻方向,成為做強全縣工業經濟的硬核支撐。
建設大園區 提升産業承載力
在儀隴機械製造産業園D區,一排排標準化廠房整齊排列。位於前排位置的四川德川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專業加工企業,公司於今年5月份開始試生産。近日,在公司生産車間,自動化區、數控區、鑽床區等工作區內的部分設備還挂著紅花。工人們在各自崗位上忙碌,車間內一派熱火朝天。
德川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産副總經理牟鵬輝介紹,該公司已于6月30日正式投産,現有訂單超千萬元,今年産值預計可達2000萬元左右。
“自落戶以來,便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關心關注,幫助我們紓困解難,讓我們倍感安心。”牟鵬輝説,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汽摩配企業的重視,堅定了公司深耕儀隴的信心。
為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工業企業入駐儀隴,該縣加快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大力開展低效閒置廠房、閒置土地清理整治等專項行動,持續提升園區節約化集約化用地水準。儀隴機械製造産業園D區項目就是該縣的標準化廠房建設項目之一,該項目佔地30萬平方米,建成標準廠房9棟,於今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入駐企業17家。
除此之外,儀隴還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為製造業發展提供堅強支撐。高標準推進經開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檢驗檢測、倉儲物流、居住消費、教育醫療等生産生活性基礎配套建設,不斷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用好用活支援製造業發展系列政策和“幫多多”綜合服務平臺,以産業基金撬動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全力支援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依託儀隴技師學院,加大適用型、緊缺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今年以來,該縣通過實施“N+1+ N”服務體系,實施專班化服務等舉措,實現機械製造産業園新入駐製造企業17家,其中4家企業進入全面投産或試生産階段。
2023年,該縣將按照“穩妥有序、適度超前”原則,切實加強經開區主陣地建設,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
補齊産業鏈 實現集群發展
儀隴汽摩配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根本性轉變,然而要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仍面對重重考驗。
表面處理是機械製造業的一種基礎性工藝,包含機械錶面噴砂、磨光、電鍍、發藍發黑等幾十種處理工藝。基本每一家機械製造企業在生産中都需要。為給入駐企業提供精準精確服務,今年以來,儀隴經開區管委會安排專人對機械製造企業進行了走訪摸底,發現大多數企業對表面處理的需求量大。但由於就近沒有能承接該項業務的企業,只能將産品運送至重慶,甚至沿海地區,待處理好後再運回廠內。這樣一來一回,不僅耽誤了生産時間,還增加了企業生産成本。
為補齊這塊短板,2022年上半年,該縣針對性地招引了南充先秋季金屬表面處理有限公司。今年3月正式投産後,已與惟德、德川、歐億冠等8家企業達成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南充博繪印務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生産鏈上的補鏈企業。“前些年,經開區內沒有一家專業印務包裝公司。為了填補這一空白,縣委、縣政府招引了博繪印務公司。”儀隴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目前,儀隴縣共有汽摩配企業30家。下一步,該縣將大力引育一批鍛打鑄造、熱處理、模具中心等基礎型、關鍵型企業,補齊産業鏈上的短板;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園,引進一批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下游應用企業……力爭到2026年,全縣新增製造業企業200家以上,實現産值200億元以上,縣域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張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