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儀隴支部骨幹黨員參加“探尋紅色印跡·激揚奮進之力”學習調研活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21 10:59:14 編輯:楊仁昌 點擊:
近日,民革南充市委組織骨幹黨員一行前往江西,開展“探尋紅色印跡·激揚奮進之力”學習調研活動。民革儀隴支部黨員們積極思考,認真做筆記,暢談學習感悟,分享心得體會。
民革儀隴支部黨員佘瑋説:“我在學生時期就非常喜歡《七律·長征》這首詩,被毛澤東同志的戰鬥豪情所感染。今天,我有幸踏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于都,重溫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內,推車、草鞋、鐵鍋、藤籃……每一件陳列著的文物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見證著一段歷史。其中一件補丁重疊、破舊褶皺、略顯單薄的軍綠色羊皮襖,向大家講述著一段紅軍故事。擁有這件羊皮襖的是紅軍戰士曾廣華,這件羊皮襖是他英勇作戰的獎勵品,他把這件羊皮襖當作自己的功勳獎章,十分珍惜。在長征中,他穿著這件羊皮襖翻越了大雪山,在寒冷的雪山上,白天用來禦寒,晚上當做被子,就這樣憑著頑強的毅力,翻越了大雪山。這件羊皮襖陪伴著他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從羊皮襖背後的故事可以看到,當時的條件是多麼艱難困苦,當年的紅軍戰士經歷了多少生死瞬間。大家心裏暗下決心,要繼續將這個紅色故事講下去,將偉大長征精神傳承下去。
大家還來到了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興國縣,被世人稱為“將軍縣”。在將軍園,當聽到興國縣一共走出了56位開國將軍時,大家大為震驚。這樣的數字既是興國人的驕傲,也是興國人的沉痛,僅犧牲在長征路上的興國籍官兵就有12000余人,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興國籍將士倒下。園裏利用圖片、實物、文字等載體,再現了56位興國籍開國將軍的英勇事跡。蕭華、陳奇涵、楊卓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其背後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蕭華同志出生於一個貧苦的泥瓦匠家庭,12歲那年,他在《大家的將來》作文中,便立志打倒軍閥,剷除列強。蕭華同志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見證並參與了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楊卓將軍在長征期間被打散了,自己一個人堅持走完了長征路……
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離開了將軍園,來到了蘇區幹部好作風陳列館。一看到陳列館大廳裏“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幹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的民謠,大家腦袋裏便立刻浮現出當年蘇區幹部穿草鞋、提燈籠、背乾糧、走山路、訪貧問苦的身影。其中一幅名為《劉啟耀腰纏金條討米度日》的油畫讓大家駐足,看了介紹才知道,乞討者是中央蘇區時期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他負傷和大部隊走散了,身上帶有遊擊隊活動經費的金條。為了將經費完整交給黨,他寧願乞討度日,也不願私用經費。
參觀每一處紅色教育基地,聽到每一個紅色故事,都讓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上至黨的領導人、將軍,下至普通的紅軍戰士,他們衝鋒陷陣反“圍剿”,喋血長征,無所畏懼;他們面臨艱難困苦,始終堅持對黨無比忠誠,把滿腔熱血,甚至生命都獻給了人民。在和平建設年代,他們立場堅定,涇渭分明,在人生歷程中自強不息,艱苦奮鬥。他們的精神已經深深地刻在大家心裏,代代相傳。時光也許會衝談記憶,歲月也許能改變山河,但老一輩革命人的理想、信念、品格和情操將穿越時空,永遠激勵著大家薪火傳承,奮鬥不息。民革黨員將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傳承蘇區幹部好作風,深入調研,積極建言,主動作為,擔當盡責,為南充組團培育省域經濟副中心、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獻智出力。(儀隴縣委統戰部 民革儀隴支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