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瀘州市龍馬潭區“這有光”24小時城市書房的玻璃窗,市民們就已安靜地坐在椅子上,享受這瀰漫著書香的愜意時光。
“這裡離我們學校很近,環境也很安靜,早上過來學習晚上回去正合適。”正在備考研究生的西南醫科大學學生李宇鑫説。
“城市書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平臺,家門口有這樣一個休閒放鬆的地方確實很棒,我和女兒都很喜歡來這裡看書。”瀘州市民王琴高興地説。
大學生在“這有光”24小時城市書房看書、學習。(楊尚威 攝)
在龍馬潭,市民可以在24小時城市書房感受“不打烊的”閱讀之美、讀書之樂;在“家門口的文化館”就能參與各類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的熏陶;在各類免費開放的陳列館中進行“第二課堂”深入了解瀘州歷史人文,觸摸城市脈絡,厚植愛國情懷。
近年來,龍馬潭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為中心,探索創新“館+”模式,依託圖書館、文化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影響力、引導力、凝聚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館+企” 共建“煙火氣”文化生活棲息地
通過政府搭臺,龍馬潭區文旅局充分挖掘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探索館企合作共建新模式,通過共建分館、共建服務點、共建品牌破解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陣地不多難題,推動企業得發展、群眾得實惠。
為提高閱讀服務,龍馬潭區文旅局採用“標準+訂制”的方式,與企業共建分館,依託圖書館豐富的圖書資源,同28度泉酒店合作,建成瀘州市首個“圖書館+酒店”式城市閱讀空間——28度泉酒店圖書館分館;同瀘州雲龍機場合作,建成全國首個進入候機大廳的“圖書館+機場”公益性24小時城市書房;同“這有光”文旅街區合作,建成“這有光”24小時城市書房;同瀘州桐心院子農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桐心院子“林間書屋”。自2020年起,通過圖書館統一採購、培訓、指導,群眾參與的方式,在28度、機場、這有光3個24小時城市書房舉辦各類活動547場次,接待群眾10.1萬餘人次,得到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龍馬潭區龍橋子社區閱讀空間(江炳 攝)
為更好服務群眾,龍馬潭區文旅局探索推廣流動性公共文化服務,會同美琪教育、工會物管協會等企業、組織,依靠各家優勢互補,共建服務點。推動會員共用,消費互通,帶動單一生態鏈演變至完整的消費生態圈。累計建成閱讀空間書房4個,流動圖書服務點27個,以流動圖書館、移動閱讀等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2020年以來,舉辦讀書志願活動400場次,借出圖書1.4萬冊次,服務讀者23.1萬人次。
“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要做出成績,做出特色,就要樹立活動品牌。”龍馬潭區文旅局工作員介紹,龍馬潭區圖書館、文化館、文管所聯合中國郵政等企業打造“書香龍馬·全民閱讀”系列閱讀品牌,在交通便利、位置和人口集中場地舉辦展覽購書、集中閱讀、學習贈書等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消費活動,同步盤活鄰邊吃、喝、玩、樂鏈條式商貿産業發展,讓企業增收、群眾享惠。2020年以來,開展閱讀展覽16次,售賣、贈送書籍5萬餘冊,為企業增收56萬元,受益群眾10萬人。
“館+社” 共用“家門口”文化活動服務圈
將圖書館、文化館資源和基層資源進行整合共用,圍繞建好平臺、用好陣地、練好隊伍、做好服務、謀好發展,構建社區“家門口”文化活動圈,對服務功能、隊伍建設、陣地資源進行共用,破解公共文化服務深度不夠難題。
關於服務功能共用,龍馬潭區文旅局整合魚塘街道望山坪社區、英倫城邦小區資源,綜合考慮群眾、學生等群體需求,打造魚塘24小時城市書房,服務輻射周邊1個中小學校、6個住宅小區近5萬人,依託城市書房橋梁紐帶作用,彌補社區群眾精神生活及中小學生閱讀空間短板。書房內設親子微家、演藝之家、圖書贈區、誠信小鋪等8個綜合文化功能區,能同時滿足150人的文藝活動需求。自開館以來,開展讀、寫、聽、畫、説系列活動92場次,接待讀者3.1萬人次,成為了社區群眾業餘時間的“陽光充電站”。
龍馬潭區文旅局整合街鎮、村(社區)、企業力量,對隊伍建設進行共用,組建藝術人才庫,建成文化志願服務隊伍 12 支,建立文藝隊伍共用機制,實現人才隊伍區域共用。通過組織隊伍參加比賽、公益演出等方式,提升隊伍知名度和文藝品質,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2020年以來,參與比賽8次,送文化下鄉43場,“三送三進”52次,社區、學校、軍營、企業文化到府服務受益人群達10萬人次。
為打通社區公共服務“最後一面墻”,延伸公共服務資源至住宅小區,龍馬潭區文旅局對陣地資源進行共用。聯動安寧街道齊家社區,在宇華豪庭小區打造黨員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少兒活動中心、青年活動中心等4個文化服務中心,與友鄰中心教育企業、醫療企業互補互助,分類提供圖書3000余冊,合力打造契合不同功能人群的公共服務資源,建設社區教科文衛體生活圈,滿足群眾就近參與文娛生活、享受公共文化權益的需求。
“館+校” 共育“校園裏”文化教育新希望
整合文教資源,推動博物館、圖書館、陳列館與學校融合發展,形成教育合力,培育契合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新型人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共建圖書分館育智。以圖書進校園為契機,聯動玉帶河小學,選取綜合活動中心建立首個少兒圖書分館,涵蓋文學、歷史等36種類別圖書,存量2800冊,為師生提供多種閱讀選擇,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引導少年兒童常讀書、善讀書、樂讀書,推動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根據閱讀需求,對文化、軍事、歷史等8種類別200冊圖書進行更新。結合興趣愛好,分類設立興趣班,每季度開展集中閱讀活動1場以上。
共創愛國基地育心。充分利用蔣兆和、稅西恒等名人資源傳播力,加快洞窩水電博物館建設,打造蔣兆和故居陳列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平臺。舉辦“知史愛黨 知史愛國”“爭做新時代好隊員”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參觀、講解名人事跡、傳承名人故事、現場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更加了解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春節期間,蔣兆和故居陳列館開展手工製作活動。(朱茂晴 攝)
共辟第二課堂育德。依託蔣兆和故居陳列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陣地優勢,與兆和學校簽訂“德育基地”創建協議,聯合兆和學校設立“第二課堂”,同步推動與其他中小學校搭建“德育共建”平臺,大力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動,加速推動文化和教育橫向與縱向的融合發展。2020年以來,開展“德育共建”活動180余次,為學生團體專項宣講280余場,受益學生9000余人次,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韓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