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為春分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四個節氣,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更是各種春種作物播種、種植的大忙季節,可謂“春分得意,農事繁忙”。當各個學校一片書聲瑯瑯,有位校長卻“不務正業”,帶著一群學生奔向田野,開展起農耕文化教學。
“孩子們,插秧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插秧技術不僅影響到秧苗的後期生長,更是影響到糧食的産量,影響到我們的溫飽問題。”在轉龍灣村田埂上,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中心校校長胡興成正當起“孩子王”,一邊普及插秧技術的重要性,一邊指導孩子們學著自己光腳丫、挽褲腿、擼袖子,三五成群有序下入田裏。
孩子們像脫韁的野馬恰遇無垠的草原,一個個表現得興奮不已,“抄起水路”生疏卻又奔放,踩得腳下水花四濺、“嘣嘣”作響。
“在插秧前,我們必須了解插秧的幾個要領:淺、勻、直、傷。‘淺’指的是秧苗插入泥土不能太深,要控制在2cm左右,才能保證葉片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秧苗才能被豐沛的雨水滋養,地表層的養分才能被它充分吸收……”面對滿臉疑惑的學生,胡興成不緊不慢地講解,並拿起秧苗示範正確的插秧步驟和技巧。
見到校長埋著頭、弓著腰,將手中的一株株秧苗均勻細緻地插入田裏。孩子們也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左手輕拿秧苗把子,右手小心翼翼地將小秧苗送入“新家”,模倣校長將兩腿協調有致地往後挪動,一絲不茍地比對每棵秧苗之間的間距。儘管雙腳並沒想像中那麼聽話,淤泥不時濺臟衣褲、四肢和臉頰,也絲毫不影響孩子們的勃勃興致。不一會兒,一塊寬闊的水田便住滿了“秧苗寶寶”,在陽光的照射下,和孩子們通紅的臉蛋相映成趣,顯得和諧而美好。
“我自小生長在農村,那時除了讀書就是幹不完的農活,就連溫飽問題都很難解決,所以深知糧食對人們的重要性。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是父母的‘掌中寶’,五穀不分的現象比比皆是。”胡興成表示,學校常態化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在體驗和傳承農耕文化的同時,將糧食安全根植心間,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今天的插秧活動是我第一次走進農田,完全刷新了我對農活的認知。雖然又臟又累,但讓我體會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更懂得父母生活的不易。作為勞動人民的女兒,今後我一定更加努力學習,熱愛勞動,用淵博的學識和勤勞的雙手去改變命運,創造幸福!”六四班學生楊雲嵐在作文中寫下勞動後的切身體會。
如果説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那麼勞動教育便是孩子們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東風含笑,草長鶯飛,恰是春耕好時光,勞動育人正當時。(趙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