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居民樓裝上新電梯,小區道路硬化並新增停車位,廣場空地還增添了健身器材……近年來,瀘州市龍馬潭區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福祉、優化基層治理、更新城市面貌的重要抓手,瞄準“基礎設施老舊、配套設施不足、基層治理缺位”三大痛點,應改盡改,應治應治,讓一個個老舊小區實現“逆生長”,居民幸福感不斷攀升。
小區“煥新顏” 解決“急難愁”
“以前電動車都‘堆’在單元口,尤其到了晚上,人根本沒法通行,好在以後不用再為此煩惱了。”1月4日,夜幕降臨,家住瀘州市龍馬潭區魚塘街道棗林園的葉靜卓騎電動車回家,很方便地在非機動車停車區找到了車位。
據悉,葉靜卓所在的棗林園小區始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存在建築設計落後、基礎設施老化、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品質。
2021年9月,棗林園正式啟動改造,充分利用國有閒置邊角土地、小區公共空間修建停車場、停車位,升級改造原社區陣地、整合閒置商鋪,打造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食堂和托育中心,截至目前,新建鄰里中心2.5畝,新建休閒廣場4個,生態停車位157個。
如今,棗林園已由過去的安置小區變成現在的“明星小區”,端莊古典的小區大門、乾淨整潔的瀝青路面、寬敞大氣的休閒廣場,整齊有序的生活服務一條街,一步一景,景隨身行。
棗林園的蝶變,是龍馬潭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一個縮影。
自2019年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針對老舊小區管線雜亂、地下管網堵塞等問題,龍馬潭從水錶改造、電力改造、地下管網改造、環衛設施完善等項目入手,採取預埋、穿管等方式改造小區管線,改建“白+黑”小區便道,推動居住環境更加整潔。同時,有效整合“老舊小區”低效閒置土地、空間資源、閒置商鋪用於小區管理、服務、産業發展,有效解決小區功能佈局空間不足問題。
截至目前,龍馬潭區完成了蓮花池街道五八大院、魚塘街道棗林園、小市街道卿巷子等22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改造戶數5320戶,惠及居民2萬餘人。
居民們坐在改造後的院子裏曬太陽
老樓裝新梯 幸福“一鍵達”
“沒想到我們樓加裝電梯,也能搭上這次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1月2日,家住龍馬潭區紅星街道天立社區天立花園的居民王朝蓮笑著説。
安裝好的電梯
兩年前,家住天立花園的王朝蓮很犯愁。“奔七十啦!膝蓋不好,每天拎著菜籃爬4層樓吃不消,往後可咋辦?”如今,她所在的5號樓,全新的加裝電梯在陽光下锃光瓦亮。“電梯一裝,大家上下樓方便多了。”她説,“以前孩子們總勸我搬走,現在我哪兒都不想去,小區設施一點不比新樓盤差,熟人又多,住著很舒心!”
舊樓加裝電梯既是好事,也是難事。起初,高低層居民意見不一致,給加裝電梯工作帶來重重阻礙。根據單元業主需求,龍馬潭區多次召集職能部門、街道、小區業委會、黨員和居民代表面對面召開會議,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並通過技術手段將加裝電梯對低樓層的影響降到最低,有效推進了舊樓加裝電梯的落地。
截至目前,龍馬潭區累計受理電梯增設申請136台,已建設投用電梯80台,在建電梯55台,發放補助700萬元,惠及群眾4000余人。
家園“一起管” 共促“長久美”
“謝謝你們耐心為我解答電梯安裝安全問題,這下我就不擔心了!”2022年12月,剛剛結束的紅星街道天立社區天立花園加裝電梯工程,不僅讓居民大嘆小區舊貌“換新顏”,更感嘆服務的人性化。為推進改造工作,社區幹部、網格員、樓道長主動到府,宣講政策、徵詢居民改造意願,並引導居民主動參與改造工作,實現老舊小區改造共商、共建。
“改不改,群眾説了算;改哪,群眾拿主意;改得怎麼樣,群眾來評價。”紅星街道天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曾凡群表示,改造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社區將把轉變小區治理模式與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建設同部署、同推進,積極探索小區改造後的長效管理機制,更好實現政府治理、市場調節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近年來,龍馬潭探索引入社會資源開展物業連片管理,由街道、社區與物業公司共同孵化,成立公益性社會企業和服務型社會組織,對老舊小區、“三無”院落、散居樓棟開展連片物業管理。搭建社區事務會商平臺,引進優家社工等50余家社會力量,培育“嬢嬢團”等108個小區自治團隊,全面激活造血功能,逐步形成政府搭臺,企業、社會組織唱戲,居民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在72個老舊小區、135個“三無”院落、1129個散居樓棟開展連片物業管理,惠及群眾5.5萬餘名,群眾滿意度達99%。(唐千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