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位於石棉縣城的岩子生態綠廊三角梅花開正艷,依山而建的綠地鮮花綻放,芬芳撲鼻;在沿大渡河而建的石兒山公園內,滿眼碧綠,生態優美,遊人如織……透過這飽含生命的綠色、讓人幸福的綠色,感受到的是石棉縣這座新興生態園林縣城的魅力。
近日,四川省政府網站公佈第三批四川省生態園林城市(縣城)名單,石棉縣榜上有名。這不僅是對石棉縣科學規劃引領城市綠化工作的肯定,更是對該縣加強綠化建設與改造,提升城市品質的褒獎。
強化機制,科學引領創建工作
建縣于1952年的石棉縣,縣城位於大渡河與楠椏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四週山林環抱,生態環境良好。自2017年開啟創建工作以來,石棉縣圍繞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的目標,堅持突出重點,按照既注重量的增長、更注重質的提高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項創建措施的落實。
創建生態園林縣城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工作面廣量大,需要全縣上下廣泛參與,整體聯動。為此,石棉縣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縣長為組長,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級各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推進創建工作;出臺了《石棉縣加快推進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工作方案》,明確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將各有關單位創建完成情況列入年度考核內容,實行獎優罰劣,有序推進創建工作。
“結合城市發展新變化,高標準編制《石棉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8—2030年)》,科學佈局建設城市綠地,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石棉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確立的“兩軸、三廊、六核、多點”綠地系統結構,石棉縣將局限在城市內部的園林綠地系統拓展到區域生態系統中,為城市的綠地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路。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石棉縣城建成區綠地率35.29%,綠化覆蓋率40.52%,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4.21平方米。
此外,為營造濃厚創建氛圍,石棉縣還在加強群眾創建意識上做文章。該縣不僅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宣傳,還通過在公園綠地及主要幹道綠化帶設置“愛綠、護綠”宣傳牌,深入單位、社區開展宣傳活動,廣泛發動全縣群眾積極參與義務植樹活動等形式,以實際行動為縣城的綠化美化作貢獻,營造全民參與創建工作的良好氛圍。
多措並舉,街巷阡陌綠飛揚
位於石棉縣城北區的城北森林公園,與石棉縣城隔河相望。走進公園內,改造後的柏油路寬敞便利,嶄新的健身器材讓人眼前一亮,新建成不久的親子遊樂設施已成為群眾飯後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現在縣城的公園越來越多,綠化也越來越好,我們這個小縣城變得越來越漂亮。”在石棉縣城居住了30年的于明江欣喜地説,曾經的小山坡、荒地都被公園替代,這展現出石棉縣近年來提綠量、建綠地的成效。
公園綠地增多只是石棉縣實施城區道路綠化、公園綠地建設、縣城出入口節點綠化等建設項目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石棉縣堅持以綠化工程項目為支撐,以中心城區增綠為重點,紮實推進公園遊園建設,新建了岩子生態綠廊、世紀廣場遊園、廣元堡遊園等公園;改造提升了石兒山公園、法治文化廣場公園、健康主題公園、電力路遊園等一批城市公園,目前雞公山綜合公園正在積極改造提升中。同時,大力實施道路綠化提升,完成了河北路、翼王路、電力路綠化改造,形成了多條以銀杏、香樟、天竺桂等為骨幹樹種的林蔭大道,構築了城市道路綠化框架體系。
如果説綠化工程項目的批量實施為提升城市品質增添了一抹亮色,那麼“對症下藥”開展立體綠化增加城市綠量的專項建設工作,則是石棉縣提升城市品質的又一大手筆。
“石棉縣地處大渡河與楠椏河兩岸的河谷地帶,中心城區地塊狹長,用地條件緊張,城區內綠地增量有限。針對這一短板,立體綠化非常符合石棉縣實際。”石棉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説。
精心運筆,成就大美。2021年1月,石棉縣出臺了《關於鼓勵推廣立體綠化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工作目標,細化職責分工,加強鼓勵政策,力爭打造地面、垂直、屋頂三位一體的立體綠化格局。
作為立體綠化推廣示範項目的石棉縣河北路一段山體邊坡立體綠化項目,向上攀爬的綠藤與行道樹和優美的街景融合為一體,在既保證安全的同時,又增添了一抹綠,讓市民能夠盡情享受城市的綠色美景。
據介紹,河北路一段山體邊坡由於修建省道211線時鑿山開路,靠山一側石壁陡坡一直無植物生長,岩石裸露,因無附著植被時有滾石下落,對過往行人車輛造成安全隱患。針對此情況,2021年石棉縣在實施城區綠化景觀提升工程(二期)項目過程中,將河北路一段山體邊坡治理納入綠化項目,將其作為推廣立體綠化工作的試點,力求改變此路段多年亂石叢生、不見青綠的困境。
實施過程中,通過採用以鋪設金屬網作為附著點,種植攀爬植物附生於網身的立體綠化方案,攀爬植物沿山壁向上生長,輔以人為干預提高生長速度,控制攀爬方向,將寸草不生的險要山坡打造成令往來行人賞心悅目的“綠色圍墻”。
通過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石棉縣城市品質持續提升。一座青山依偎、綠水環繞、碧水藍天的石棉縣城已呈現在人們眼前。(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