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舉行“壯麗輝煌七十年·感恩奮進新阿壩”汶川發展成就主題新聞發佈會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21 17:25:00 編輯:戚譯升 點擊:
6月21日,汶川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壯麗輝煌七十年 感恩奮進新阿壩”發展成就主題新聞發佈會。邀請汶川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縣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覃治,汶川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殷莉,縣衛健局黨委書記、局長明頤,縣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現高介紹有關情況。
發佈會由汶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余理勝主持。

“七十年漫長征程,七十年滄桑巨變。”建州70年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歷屆汶川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艱苦奮鬥、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實現了民主改革改天換地、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實踐、改革開放迅速發展、脫貧奔康跨越巨變,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彩篇章。
汶川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縣政府新聞發言人覃治在發佈會上介紹。
七十載櫛風沐雨,汶川先行先試、不懈奮鬥,繪就了一幅向美而生的綠色畫卷。風雨七十載,汶川青山依舊,綠水長青,滔滔岷江水日夜奔騰、川流不息,日復一日滋養著成都平原,造就千里沃野、澤被萬頃良田。70年來,汶川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牢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之大者”,不斷優化完善頂層設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全面啟動綠化全川行動、岷江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汶水羌山“有土皆綠、是水皆清、四季花香、處處鳥鳴”。岷江流域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達100%,實現了一江清水向東流。完成水源涵養林提升2000畝、人工造林7.7萬畝,水土流失面積由震後的3440平方公里下降到148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6.85%。成功創建國家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實踐創新基地、四川省首批“省級生態縣”“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獲評“2022年四川縣域生態旅遊目的地”。如今的汶川,藍天白雲、碧水青山成為“新標配”。
七十載砥礪奮進,汶川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走出了一條富民強縣的發展道路。70年前的汶川,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社會積弱。70年來,在黨的光輝照耀下,汶川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全面投入改革發展浪潮,歷經滄桑巨變、騰籠換鳥,走出了高品質發展的“涅槃”之路。202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5.41億元,較1953年增長248倍、年均增長9.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6億元,較1953年增長1012倍、年均增長10.5%。農業發展高質高效,小水果建成大産業,特色水果年産值達10億元。202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4.29億元,較1953年增長1156倍、年均增長3.5%;綠色百億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綠色低碳工業轉型發展,“1+N+E”現代綠色工業佈局全面構成。2022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産值首次突破100億元,較1953年年均增長22.2%。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大禹文化旅遊節、櫻桃採摘節、熊貓音樂節等活動常態舉辦,康養人群逐年遞增,是宜居宜遊宜養的成渝西花園、多樣多元多彩的阿壩百花園,成為成渝地區縱享清涼、心之所向的避暑勝地。連續兩年上榜“中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強縣市”,榮獲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名縣、四川省首批天府旅遊名縣等殊榮。近6年5次獲評四川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如今的汶川,每人平均GDP突破10萬元,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經濟發展領跑全州。
七十載滄海桑田,汶川艱苦奮鬥、高歌前行,書寫了一篇城鄉巨變的錦繡篇章。70年前的汶川,交通閉塞,城鄉落後。70年來,汶川實施了一系列管全局、利長遠、惠民生的好項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舊貌換新顏,一大批“五美鄉村”精彩亮相,新場景新業態蓬勃發展。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形成,都汶高速、汶馬高速(汶川段)建成通車,國內首條齒軌交通都四軌道、通用機場等項目有序推進,全縣通車里程達到936公里,涵蓋航空、軌道、高速、國省幹道、通村公路的立體交通網正在加速編織。鄉村振興蹄疾步穩,藝術鄉創、五美鄉村、人才興鄉“三大行動”縱深推進,探索多元化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村集體經濟收益突破1300萬元,榮獲“全省鄉村振興優秀重點幫扶縣”,“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殊榮,4次受邀在博鰲亞洲論壇向世界分享汶川鄉村振興案例。如今的汶川,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城鄉新畫卷已徐徐展開。

七十載傾心傾力,汶川情係民生、不負期待,交出了一張碩果纍纍的惠民答卷。70年前的汶川,百廢待興,人民生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70年來,汶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緊扣“兩不愁三保障”重點目標,啃下了脫貧道路上的“六塊硬骨頭”,打贏了脫貧攻堅硬仗,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城鄉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建州初期的74元和35元提高到41002元和19562元,榮獲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等稱號。以“大健康”為統領,科學規劃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藍圖,成功建成阿壩州區域醫療分中心,妥善應對新冠疫情,構建了“上聯三甲、下通鄉鎮”醫療服務格局,在全國率先發佈“熊貓指數”,醫療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建成了覆蓋幼兒園到大學完整教育體系,縣境內擁有各類學校32所,阿壩州區域教育中心已形成,成功上榜教育部公佈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威師校被評為全省“三名工程”首批立項建設單位,汶川八一小學被表彰為“八一愛民”學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養老、失業、工傷、一老一小等社會保障政策全面落實。如今的汶川,人民安居樂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七十載同心築夢,汶川凝心聚力、守望相助,築起了一座民族團結的示範橋梁。70年前的汶川,人民思想封閉,民族交往較少,溝通不暢。70年來,汶川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開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教育活動,廣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三個離不開”思想,引導各族群眾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汶川的民族團結工作。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為奮鬥目標,挖掘民族文化,促進民族交流交融,加強民族幹部人才培養,充分發揮愛國統一戰線在協調關係、化解矛盾、匯聚力量、凝聚共識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産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如今的汶川,各族群眾在汶水羌山之間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凝聚了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譜寫了向上向善、無憂新生的美麗汶川新篇章。
七十載立根固本,汶川堅守正道、實幹篤行,涵養了一方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70年前的汶川,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不深,人民民主意識不強。70年來,汶川全面貫徹黨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主張,加強和改進黨對人大、政協工作的領導和支援,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開展基層民主實踐,和衷共濟的汶川政治全面構築。持續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全面推動黨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從1950年成立第一個黨支部11名黨員以來,已發展到361個黨支部7236名黨員,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明顯增強。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黨內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全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累計承接各類班次1947期,培訓25.52萬人次,映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31個牌子。如今的汶川,成為了展示全國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和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窗口。
風雨兼程70載,薪火相傳鑄輝煌。一個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汶川正不斷崛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汶川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總抓手和“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總思路,充分把握“穩經濟、穩增長、穩物價、防風險”工作主題,堅持“一區兩地六示範”戰略目標不動搖,錨定“四型三園兩窗口”“三高地三中心”建設任務不鬆勁,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抓發展,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現代化汶川建設新篇章。(鄒正茂 來源:汶川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