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非遺保護工作現場會在壤塘召開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21 10:07:00 編輯:張夏桐 點擊:

6月20日,阿壩州非遺保護工作現場會在壤塘縣召開。大會集結了全州非遺保護責任主體、傳承人代表,共商全州非遺保護傳承大事,為全面提高新時代阿壩州非遺傳承創新實踐能力,推動全州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再上新臺階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指明路徑。

國家級傳承人嘉陽樂住、阿壩州文化館(州美術館、州非遺中心)、壤塘縣、茂縣分別圍繞“非遺賦能鄉村振興”“非遺品牌塑造”“非遺推動整體性保護”等主題,分享創新做法,交流工作經驗。
會議總結推廣了阿壩州非遺“三保護一傳承”成功經驗,深入分析了全州非遺工作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對今後一段時期加強全州非遺系統性保護進行了謀劃和部署。
“阿壩非遺源於江河,興于鄉村,具有深厚的自然底蘊、歷史底蘊、人文底蘊。”在阿壩州副州長依當措看來,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五大重點之一,要推動鄉村非遺走出去,展示鄉村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形成不同文化的良性互動,促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壤塘縣委書記、縣長王甲表示,未來3年,壤塘擬投入3.4億元實施45個鄉村振興文旅項目,強化要素保障,重點打造非遺傳習創業園、格瑪熱民族手工藝中心一期及3個非遺工坊、壤古溫泉旅遊特色小鎮和“壤巴拉節”等品牌。“大力推動非遺傳承人實現從牧人到門人到藝人再到匠人的人生轉化,非遺産品實現從作品到商品到藝術品再到收藏品的價值提升,讓非遺文化從牧場走到園區、走出高原、走進全國、走向國際。”
會前,與會人員到壤塘縣非遺傳習所、創業園、展覽館,深入調研了壤塘縣非遺保護、文旅融合發展情況。
據介紹,壤塘地處川甘青三省結合部,屬安多、嘉絨、康巴藏民族文化交融之地,文化資源類型多、底蘊厚、特色鮮,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藏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基地”。近年來,壤塘縣錨定建設“藏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手工藝中心”目標,堅持以文化人、文旅融合,始終把文化、旅遊作為經濟發展的“活力源”,高品質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壤塘的重要抓手,加快文化、旅遊賦能鄉村振興,努力走出一條文旅産業創新發展、文旅品牌迅速提升、文旅經濟整體跨越之路。
非遺傳習“特而強”。千年技藝,匠心傳承。壤塘積極鼓勵扶持傳承人創辦傳習所,目前已建立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等非遺傳習所46個,帶動3000多人吃上“文化飯”。唐卡、擦擦等在中國工藝美術博覽中屢獲金獎。非遺文化還與動漫、瓷器、康養等融合發展,擦出時尚火花,走俏文化市場。

文化創業“聚而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興業。歷經4年,壤塘整合投資1.2億元,在中壤塘鎮建成非遺傳習創業園,並打造成集非遺技能傳承培訓、文化旅遊景觀和文化富民于一體的文旅平臺。目前,園區已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10余個傳習所入住,年産值2000萬元,成為全州文化産業發展的“孵化器”。
交流交融“活而新”。壤塘文化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北京、上海、西安、溫州、佛山、綿陽等地舉辦“壤巴拉非遺文化交流對話”“壤塘文化周”系列活動,全力打造“懸天凈土·壤巴拉”文化旅遊品牌。22個“飛地”傳習所落戶上海、杭州、江西等地。
當天的會上,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正式成立,阿壩州文化館館長俄瑪塔任協會會長。阿壩州還為首批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基地、非遺進校園優秀點位(單位)、非遺進校園優秀研學基地、非遺進景區優秀實踐基地授牌。全州13縣(市)代表簽訂了《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壤塘共識》。(鄒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