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紅色血脈 汶川升級《館藏故事》再讓文物活起來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5-20 11:03:43 編輯:趙雲海 點擊:
5月19日,是第十三個中國旅遊日,註定與以文化旅,以旅興文的美好相遇。當日晚上七點,一台以“講好館藏故事·賡續紅色血脈”為主題的家國情懷原創主題情景劇在汶川縣阿壩師範學院水墨桃源大劇院成功上演。

據了解,本次“講好館藏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家國情懷原創主題情景劇匯演活動由中共汶川縣委、汶川縣人民政府主辦,旨在以“館藏文物+情景劇”的方式,演繹珍貴文物背後的英雄故事,以此賡續紅色血脈,“讓文物活起來”。
將文物搬上舞臺
緊跟《館藏故事》走進英雄時代
“華夏始祖大禹、革命戰士曾大升、英雄烈士邱光華、汶川原紀委書記王繼宏……”5月19日晚,在2023汶川《館藏故事》劇目演出現場,四位英雄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史詩、揮灑的熱血、堅守的信仰,再度以“講述+舞臺劇演繹”的方式,走進人們的視野,讓人耳目一新。

據了解,本次汶川《館藏故事》主要由《守護綠色家園》《追憶紅色足跡》《唱響英雄頌歌》《傳承家國情懷》四個情景劇和歌舞表演《百年築夢凈土阿壩》組成。以大禹治水、邱光華機組救援、曾大升印章和王繼宏事跡為主體,經過精心設計的舞臺背景和講解員們的真誠演繹,讓平日在博物館中安靜展陳的文物,被賦予了強烈的感染力和耀動人心的生命力。
汶川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表示,2023《館藏故事》以汶川縣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切入點,選取四位汶川英雄的故跡,結合現代的藝術形式,上演了一場人與文物的交互、人們與英雄的跨時空對話,活動也帶領觀眾共同重溫了英雄事跡,並潤物無聲地讓觀眾接受了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傳承了紅色基因、汲取到奮進之力。
“這種表達方式讓人印象深刻,希望今後能把更多文物背後的故事搬上舞臺和螢幕,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和時代精神中,鐫刻汶川記憶和中國記憶。”在演出結束後,來自汶川的觀眾如是感慨道。
“2023《館藏故事》通過舞臺演繹文物和背後的英雄故事,極大地提升了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教育功能,一場晚會就是一堂生動的黨課,將文物搬上舞臺,也讓我們可以沉浸式的走進英雄的時代。”
讓文物開口説話
以形式創新築牢汶川紅色記憶
據了解,《館藏故事》是汶川縣傾心推出的系列沉浸式情景劇,通過現場演繹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旨在讓文物活起來,以此彰顯汶川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底蘊。

2021年,汶川《館藏故事》第一季上演,並從大愛、重生、感恩、綻放四個篇章講述了汶川十五年的艱難蛻變、豪邁重生,也用故事、用歌聲詮釋了汶川精神、家國情懷,詮釋了汶川人永遠銘記黨和政府的關懷!
“而本次匯演是汶川《館藏故事》的第二季,是內容和形式上的一次全新升級,也是汶川‘講好館藏故事·賡續紅色血脈’、‘讓文物活起來’的再一次實踐。”汶川縣相關負責人如是説道。
如今,威州鎮紅軍橋、馬嶺山紅軍阻擊戰場遺址、映秀漩口中學遺址、映秀震中紀念館、家國情懷宣誓廣場……一處處點位鐫刻著汶川記憶、中國記憶。
其中,映秀震中紀念館現有文物13641件,每一個展廳、每一件文物都真實記錄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難、抗震救災以及災後重建的艱難歷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和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近年來汶川縣進行了諸多創新嘗試,持續講好《館藏故事》便是其中之一。“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文物走進廣大群眾的生活裏,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和意義,助推汶川賡續紅色血脈、打造文化高地,弘揚汶川精神,持續講好汶川故事和中國故事。”
賡續紅色血脈
汶川詮釋時代大愛和家國情懷
從古至今,在汶川大地,淌過的英雄熱淚,凝聚的時代大愛,從未改變的汶川精神,這裡也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思想智慧,維繫著中華民族最厚重的集體記憶。
一直以來,祖國情深、民族大愛陪伴汶川完成了新時代的無憂蛻變;無數深情奔赴、跨越山水的遠方親人帶給汶川第二次生命。而此次情景劇的成功呈現,恰是“汶川當自強、不負國人恩”的深情演繹。
據了解,本此活動通過回首汶川英雄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史詩、揮灑的熱血、堅守的信仰,更能讓汶川兒女穿越時空看清生命當何去何從,夢想當何歸何屬,情懷當何起何依。通過此次方式,也是汶川讓文物活起來,創新講好汶川故事,發出汶川聲音,傳遞汶川精神的生動縮影。

2023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一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重要一年,是阿壩州建州70週年的喜慶之年,也是汶川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時期。
當前,汶川正錨定“四型三園兩窗口”、“三高地三中心”建設任務不鬆勁。通過故事演繹、傳承紅色基因的方式,詮釋汶川精神,更能勉勵汶川兒女承關懷而奮起、承大愛而重生、承恩情而自強,循著奮鬥之聲繼續前進,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現代化汶川建設新篇章!(鄒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