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東區:積極探索共融共建共治 統籌推進小區治理新路徑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16 14:00:53 編輯:李鳳 點擊:
銀江鎮恒德社區天德華府小區位於攀枝花市東區三線大道北段489號,是一個集安置、棚改、商品房為一體的城鄉結合部新型小區,小區居住人員較為複雜、城鄉矛盾較為突出。小區常住居民約700人,黨員60余名,小區共四棟,一、二棟分別為原沙壩村五社和原密地村三社安置戶460人,三棟、四棟主要為棚改居民和候鳥人群,居住人員年齡普遍偏大。由於居民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管理難度較大;加之原物業公司不作為,小區環境衛生臟、亂、差,居民意見大。
強化黨建引領,凝聚多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完善小區黨組織設置,建立小區黨支部2個、黨小組6個、黨員中心戶13個。深入挖掘小區黨員、居民、物業公司中的熱心人,建立黨員代表、居民代表聯繫樓層制度,32名代表分樓層聯繫居民206戶,提升大型樓棟居民問題收集處置效率。黨支部主導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推選社區“兩委”幹部任業委會主任,推進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成員交叉任職,業委會成員中黨員人數達60%,構建起三方共治格局。依託社區“大黨委”區域化黨建資源,將市婦幼保健院、中國移動兩城分公司、東區消防大隊等聯建單位引進小區,為小區提供康養護理、網路服務、消防安全等專業服務。建立完善小區治理“問題、資源、任務”三張清單,發動有能力的黨員、志願者主動認領、服務、公示。同時制定基層治理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標準、認定規則及兌換辦法,支援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抵扣物業費用,吸引更多居民積極參與基層治理。
構建新型關係,加快居民身份意識轉變
由小區黨組織牽頭、居民大會討論,制定小區居民公約,健全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自治章程,從思想、制度上加強農轉非居民身份意識引導。根據小區黨員、居民興趣愛好,培育組建一批舞蹈、棋牌、書畫類興趣小組,不定期組織開展交流展示;每季度組織主題運動會或藝術節活動,構建“熟人”小區。按照能力特長,將小區內的農轉非居民、棚改居民和商住居民編入志願服務隊,免費提供水電氣疏通、家電維修、綠地養護、停車秩序維護等服務,形成鄰里互助良好氛圍。同時以農民房屋補償、就業安置、社會保障等徵地遺留問題化解為重點,鄉鎮黨委牽頭,與區土徵辦、區住建局、區自規局等單位共同成立徵地遺留問題矛盾化解工作小組,依託區司法局社區法律服務站,將法律援助、矛盾化解等工作前置小區,服務保障好農轉非居民核心利益,增強居民對社區的信任和認可。
提升服務能力,努力補齊小區治理短板
以發展社區經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解決社區人居環境臟亂、物業管理困難等難題。在原村集體經濟組織基礎上,成立公益性社區社會企業,由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企業負責人,建立財務管理、組織監督、收益分配等制度,明確社區社會企業接受黨組織監督,經濟收益不少於20%用於社區(小區)公共服務,為盤活小區閒置資源搭建平臺。按照提高物業公信力及服務水準為目標,社區社會企業聯合原物業公司成立新物業,分工負責小區內各項事務。將原物業無法提供,但居民迫切需要的0-6歲托幼、老年人居家看護、民宿出租房保潔等服務引入小區,2021年社區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社區造血功能和服務居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針對小區居民亂扔垃圾、“飛線”充電、開墾公共綠地等問題,將小區閒置地塊改建為停車場、設立電瓶車集中停放充電站、在適當地段增劃部分車位,引導路面車輛規範停放。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投入8萬餘元建成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點。開展小區“毀綠種菜”整治和環境治理,設立“綠地”巡護員,投入40萬元把小區臟亂邊坡打造為“開心農場”農耕教學實踐基地,在順應居民習性的同時美化人居環境,得到小區居民一致好評。(攀枝花市東區委員會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