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三線建設者陸忠貴:22號信箱“一大怪”——食堂飯菜挑起賣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02 12:59:09 編輯:李鳳 點擊:
“發生在我們22號信箱(三線時期渡口水泥廠的信箱代號)食堂飯菜挑起賣的怪事在當時先生産後生活的建設方針下並不奇怪,還有像‘風梳頭、汗洗臉’這些日常都是三線建設者們習以為常的,我認為是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其實當初挑起飯菜到車間工地叫賣的怪事時至今日還在繼續,只是稱呼為‘外賣’而已。”談起三線建設時期印象最深刻的往事,77歲的攀枝花老三線建設者陸忠貴平靜地説。
陸忠貴,男,中共黨員,1945年出生,祖籍重慶合川,老一輩三線建設者,退伍軍人,在部隊時曾獲三等功。
好男兒就是要當兵
陸忠貴在家中九兄妹裏排行老四,由於家裏有長輩和二哥多位軍人,這讓陸忠貴從小就有了參軍入伍的夢想,在他的認知裏:好男兒就是要當兵。1965年,20歲的陸忠貴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成功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89339部隊,如願成為一名軍人,開赴成昆鐵路雲南祿豐段施工現場,開始一名鐵道兵的日常。
成昆鐵路是我國境內一條連接四川省與雲南省的國鐵Ⅰ級客貨共線鐵路,為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也是中國三橫五縱幹線鐵路網的一縱,亦是當年三線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打風槍、修橋墩、鋪軌……對農村出生的陸忠貴來説,一切都是新鮮事物,得從頭開始學,然後,聰穎的他心思細膩且善於觀察學習,這讓陸忠貴很快就掌握了各個環節的訣竅,業務技術飛速提升令人咋舌,很快就成為同批戰友中的佼佼者。“修建鐵路中,我從來沒有因為操作失誤受過傷。”陸忠貴自豪地説。
1967年1月,表現優異的陸忠貴實現了人生的第二個夢想——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黨的一份子。並於1969年底升為排長,陸忠貴不負使命,多次帶領全排戰士出色完成任務,榮獲“優秀共産黨員”“雷鋒式好幹部”等榮譽稱號。
“小橋不過夜,大橋不過月。”在成昆鐵路建設大會戰中,這是讓陸忠貴記憶十分深刻的突擊進度要求。軍人以絕對服從命令為天職,陸忠貴與戰友接到命令後,滿腔熱血,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勵下堅決完成每日進度。陸忠貴回憶道:“為保證任務進度,我和戰友們經常超長時間連續施工,最長的時候是連續兩天兩夜沒有合過眼,完成突擊任務後,好多戰士直接原地站著就睡著了。”
隧道掘進是修建鐵路中較為危險的一個環節,當時的設備沒有今天這麼齊全和發達,基本全靠人工開鑿,安全設施也缺乏保障。作為排長的陸忠貴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處處以普通戰士的姿態和戰士們一起出大力、流大汗,艱苦工作幹在前,危險時刻衝在前。不僅如此,每次有地質專家來察看隧道內塌方情況時,細心的陸忠貴都在旁邊仔細聽、仔細學,加上平時工作中的經驗積累,對判斷洞內塌方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這讓他在多次塌方之際,成功組織現場戰士迅速撤離,避免了傷亡事故,最多一次讓20多名戰士成功撤離絲毫沒有受傷。1975年1月9日,由於種種突出事跡,陸忠貴榮獲三等功獎勵,以此表彰他為三線建設做出的貢獻。
職工食堂來了個“陸隊長”
1982年1月,陸忠貴結束了自己17年的軍旅生涯,轉業到渡口水泥廠,開啟另一種三線建設生涯。陸忠貴原以為自己會在武裝部之類的部門,沒想到接待他的人第一句話就問:“老陸,工廠食堂急需一名管理員,你是幹部編制你願意去嗎?”軍人是絕對服從命令的,儘管自己是一個修鐵路出身,對食堂管理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但一想到這裡是毛主席最關心的地方,他高聲對接待的人説:“我願意。”
“我願意。”三個字説起來輕巧,可修鐵路與食堂管理完全是兩回事。當時,攀枝花三線建設經過10多年的艱苦奮鬥,建設起來的三線廠礦已經規模宏大,僅渡口水泥廠就擁有兩台濕法回轉窯和與之相匹配的包括燒成、製成、機動、包裝、礦山、工程、供水等在內的七大輔助生産車間,職工人數已經增至2000多人(不包括家屬),為解決水泥廠職工及其家屬的吃飯問題,水泥廠分別在供銷科和廠區建有兩個食堂,應對工廠四班三運轉的上班體制。陸忠貴作為兩個食堂的管理者既要核算成本,又要親自採購還兼炊事員。職工食堂除米麵必須用汽車或租平板車拉運外,瓜果蔬菜、油鹽醬醋等都得靠人力從河門口商場和菜店購回。每天天不亮陸忠貴就得起床,一溜小跑分別趕往兩大食堂查看早餐的準備情況,遇到蒸饅頭、切面塊這樣的大活還得參與和面,常常累得腰酸背疼,但陸忠貴硬是憑著一副“鐵肩”、兩條“鐵腿”和一根“鐵腰”扛過了最困難的“試水期”,以從未延誤過食堂開飯和未出現一次成本核算錯誤贏得了領導和職工家屬的肯定,食堂管理“陸隊長”就此叫響。
逼出來的“一大怪”——飯菜挑起賣
八月的一天,剛忙完兩個食堂的採購任務,摘下白布圍裙的陸忠貴還未喝上一口水,就接到燒成車間主任胥樹君打來的電話,説是讓他參加車間的事故分析會。陸忠貴心想:“奇了怪了,我又不是燒成車間的工人,事故分析會跟我有什麼關係?”帶著這些疑問,他走進了燒成車間的一個交接班室,只見車間主任、副主任、技術員、值班長、班長和一些當班職工圍坐在一起,大家就幾天前發生1號窯紅窯事故進行分析,當事故原因分析提到由於看火工師傅是為了到大食堂買飯耽擱了看火才造成紅窯事故時,車間主任點名陸忠貴説:“老陸,你覺得你們後勤保障工作是不是也該多為我們生産一線的職工想想,上長白班按時到食堂打飯菜一點問題沒有,可燒成、製成兩大車間四班三運轉的職工跑那麼遠去打菜買飯有點説不過去吧?”車間主任的一席話讓陸忠貴心裏很不是滋味,雖説事故分析的原因有點牽強,但食堂服務不到位是真實存在的。
回到大食堂他立即召開了全體食堂員工會議,為確保生産一線職工不脫崗就能吃飽吃好,陸忠貴要求職工食堂與車間同步實行四班三運轉,飯菜必須在中午12點、晚上24點按時送到車間各崗位,每班設置兩個人——一人挑擔,另一人負責打菜、盛飯,對忘帶飯菜票的當班職工可以減免。陸忠貴首開職工食堂飯菜挑起賣的“一大怪”贏得了工廠領導和職工們的廣泛好評,之後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産工作者”“文明職工”“工會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
現如今,退休17年的陸忠貴並未停下奮鬥的腳步,他擔任著河門口街道河門口社區路西支部書記一職,帶領大家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創建、森林草原防滅火等,抱著一個基層黨員的初心使命,繼續發揮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作用。(溫繼燕 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