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鹽邊縣: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讓“靜”態的民俗走向“活”態傳承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6-24 13:22:50 編輯:李鳳 點擊:
鹽邊縣傈僳族非遺傳習中心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新發展復核為契機,組織了巾幗傈僳族刺繡展、“紫荊杯”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四川賽區部分以傈僳族為主題的少兒繪畫展等系列活動。
近年來,鹽邊縣堅持以文促旅、以旅興文,逐步完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強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有效整合,在不斷地學習借鑒中深入,在不斷的探索中嘗試,初步形成了鹽邊縣傈僳族非遺文化傳習中心“活態型文旅融合模式”。
傈僳族在鹽邊世居有幾千年曆史,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産,其中傈僳族婚俗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傈僳族服飾製作技藝屬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18年,縣文化部門依託三灘傈僳酒家,以傈僳族婚俗為載體打造了傈僳族非遺文化傳習中心。建設了以靜態的民俗展示與活態的婚禮傳習相結合的傈僳文化展示廳、傈僳傳統手工藝品工作室,將非物質文化與産業、旅遊相結合,推動非遺文旅融合發展。目前,傳習中心已被市婦聯等有關部門納入學研基地,2019年被評為攀枝花市首批“民族團結教育基地”,2020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教育示範基地,並授牌攀枝花市博物館總分館體系第二批分館。
由於傈僳族無文字記錄,僅靠口傳心授,開展傈僳族婚禮活動的傳承人及傳承隊伍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基地的建設,讓更多的傳習項目有了活動的平臺,在婚俗中的民族餐飲、民族服飾、民族舞蹈、民族音樂和民俗活動等一大批非遺項目逐步傳習活躍起來。傳習中心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生態保護理念,把“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人文環境一起保護,將靜態的文物展示與活態的文化傳承相結合,而傈僳族婚俗涉及到的各類傈僳族傳統文化也得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受眾人群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年輕化,近幾年共舉行傳統傈僳族婚禮40余場次,每次參與人數近1000人次。2021年,紅果彝族鄉憑藉省級非遺傳習項目“傈僳族婚俗”,獲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發佈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殊榮。縣文廣旅局根據傈僳族婚俗創編的舞蹈《夫織夫朵》參加“英雄攀枝花 頌歌獻給黨”攀枝花市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廣場舞展演活動中,在12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喜獲大賽一等獎。
除了文化傳承外,還將非遺文化及非遺傳承人向外傳播推廣。鹽邊縣紅果彝族鄉三灘村村民賀正榮,憑藉傈僳族手工刺繡作品《傈僳族挎包》,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四川省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上拿下“百繡百年頌黨恩”首屆川渝非遺繡活大賽銅獎。隨後傈僳族服飾又參加了“國風西南”的首秀展示,獲得專家好評。鹽邊縣“阿木詩依”傈僳族服飾製作技藝+項目,參加第二屆中國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榮獲“優勝獎”。
從內容挖掘、項目運作等有機結合、深度融合,讓旅遊從淺層的觀光到深度的文化體驗,從簡單地看風景到感受到歷史的筆觸。鹽邊縣正努力實現文旅發展 “詩和遠方”的期待。(吳源洪)